•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决策行为研究: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

    时间:2019-01-14 03:41: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通过对于高校信息化环境下,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指出不同类型教师决策行为的具体差异,并总结出较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原则,如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进行反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教学等。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环境;教师决策行为;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076-05
      
      一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优秀的教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正如我们所体验过的那样,不同的教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过程,这包括不同的课堂氛围、不同的学生喜好、不同的教学效果等。而教学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可能性的不断的决策过程,就是在与学生互动前、互动中和互动后所做出的决策。可见,有效教学可以等同于有效的教学决策。那么,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师其教学决策具体如何体现?不同的决策行为会导致怎样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高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决策的行为研究。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通过结构观察的方式记录具体的教学决策行为表现。结构观察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于现象进行的观察。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于学习者进行前测、后测,用于衡量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评价学习者对于教师教学决策的满意度。
      此外,文章主要采用三角互证法来确保效度问题,(三角互证法是指根据多种资料来源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的一致性来评估资料的真实性。)本研究主要由三位研究者共同记录数据,对于不一致的现象进行探讨,并且通过问卷调研、结构观察记录和学生访谈数据进行相互验证,从而确定研究的有效性。
      
      2 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某师范院校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专家型教师A和新手型教师B作为研究对象。A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态度认真,对于该课程十分熟悉;B教师刚刚接触该课程讲授,经验不足。本研究期望通过记录二者的教学过程,分析A、B教师应对相同事件的不同教学决策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从而总结合理的教学决策原则。
      
      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较少,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较低,并且学习者都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其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教师引导F的平等交流,而非对于权威的顺从。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普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基于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成为许多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课程本身即在高校的信息化环境中展开,由此,选择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3 研究条件
      为了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我们选择了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中“概念图”模块这一完整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由于该校采用教师统一备课的方式,因此,不同课堂具有相同的教学流程。此外,所有班级都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具有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并且该课程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即课程相关内容及辅助拓展教学材料都利用Moodle平台呈现,学生作业提交和教师评价都在网络平台公布,具有独特的信息化教学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结构化观察的方式记录了A、B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行为,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了A、B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于A、B教师的认可程度。总体而言,专家型教师A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通过对比A、B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总结出有效教学的策略建议。
      
      1 不同教师决策行为研究
      据了解,对于该模块知识点的讲授主要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流程:感知概念图――了解概念图――应用概念图。具体的教学事件包括播放教学辅助视频、教师针对“概念图”进行知识讲授、小组协作学习、小组成果展示等环节。通过结构化观察记录,A、B教师(应对相同事件)的不同教学决策具体表现如下:
      从上述记录中不难看出,专家型教师A和新手型教师B其教学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差异,总体而言,A教师课堂较为流畅,教师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足,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学习氛围较弱。具体分析如下:
      (1)不同类型的教师课堂组织行为存在差异
      通过观察可以得m,A教师在课堂中极为注重与学习者的交流沟通,并目,时刻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在信息化课堂环境中,网络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而A教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时常走入班级内部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或者站在教室前方,充分利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还原师生间的直接交流,这很好的保持了整个班级的课堂凝聚性。而B教师行为则较为欠缺,师生虽然也偶有交流,但频率较低,且仅为个别化的交流,并H在讲授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面向计算机的授课行为,并没有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样缺乏密切的沟通,容易使学生丧失方向感,被电脑网络所吸引。
      (2)不同类型的教师案例教学方式的不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适用于课堂导入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较为陌生的学习者而言,然而,不同的案例教学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A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很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并且有效的控制了播放时间,删除了与教学内容相关度较低的视频内容;而B教师对学生则无明确要求,并且播放视频时间过长,据观察发现,15分钟之后不少学生开始走神。此外,A教师在利用案例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设计了与学习者相关的案例,如教师的另一位学生写给自己的求助信,希望大家予以共同解决等等。案例情境真实可信,案例问题难易适中,使学习者很容易投入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介绍一例书本案例,并不能引起学习者,尤其是高校学习者的强烈兴趣,也很难对于案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不同类型的教师指导小组学习有差异
      课堂卜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缺乏引导的小组学习常常使课堂变得混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据观察,A教师在小组学习中明确了各个小组的分工,同时限定小组讨论的时间,并及时进行小组成果汇报和相互的评价,这样很容易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反,B教师对于各小组的分工并不明确,而且在小组讨论期间没有进行个别指导,也没有明确限定小组讨论时间,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没有组间互评和组内自评的环节,只是教师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导致小组成果汇报交流意义较低。   (4)不同类型的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同
      从结构化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A教师对于课堂流程十分严谨,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既定的时间限制,虽然并非严格按照时间段进行,但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有条理,并没有太多的偶发事件发生。B教师课堂却较为涣散,教师与学生个别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问题。对于此现象,笔者访谈了各班学生,A教师班级学生反映,虽然这是“概念图”模块的第一节课,但在上个模块结束后,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过简要的介绍。由此可以认为,A教师对于课程设计更为充分。
      
      2 不同教师决策引起的不同教学效果研究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对于教师决策认可程度两方面进行分析。
      (1)不同教师决策对于学生能力的影响
      对于教学效果,笔者采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维度进行评价。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前三类又统一称之为认知类学习。’由于在此门课程中,不涉及到身体运动能力,即不涉及到动作技能。因此主要从认知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1)认知类学习效果评价
      认知类知识主要通过对于概念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客观评价,例如概念图的理论基础、主要作用、教学设计的宗旨等问题。通过对于既定正确答案的测试方式进行,并得出客观评价分数,两个班的前后测的具体分析如下:
      从表2中通过均值(Mean)的比较可以看出,整体而言两个班级在“概念图”模块的学习结束后其学习效果都有所提高,但具体分析可以看出A班较之于B班学习者前后测均值的差值较大(A班差值为O 9334、B班差值为0.2056),即该模块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那么可以认为A班的认知类学习效果更佳。
      2)态度类学习效果评价
      态度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以“概念图”模块知识而言,概念图具有清晰表征概念之间关系的突出优势,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概念图可以作为学习工具、教学工具、反思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那么对于学习者而言,是否通过课堂教学感受到了概念图的强大功能?是否也认同这种优势呢?对于态度方面的评价基于这些问题展开。具体如下: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对于“概念图”软件的功能作用较为认同,并且通过教学过程肯定和强化了这种认同。A教师课堂学生的态度结果变化差值总体高于B教师课堂学生的态度结果变化差值。可以证明A教师课堂学生的态度类学习效果较佳。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问题却表现出教师对于学习者态度的负面影响,据分析得知,这与学习者缺少自行操作软件进行练习的时间等因素有关,但也反映出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
      
      3 不同教师决策被认可程度分析
      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教师决策行为的评价,可以更全面的进行证明教学决策的有效性。通过调查显示,A教师班级有14.6%的学生十分满意整个教学过程,29.2%的学生比较认可教师教学过程:B教师班级有3.6%的学生十分满意整个教学过程,11.5%的学生比较认可教师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决策行为的反映,笔者对于学生课堂评价的主观题回答内容进行了词频分析,并参考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所开发的ROSTContentMining内容挖掘系统软件所统计的结果,得出了如下分析:
      (1)学生认为A教师课堂“条理清晰”,“内容全面”,A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大家进行概念图的全面感知学习;与此相反,对于B教师课堂而言,学生则普遍反映“教师没有详细讲解,我们没有时间练习”,B教师没有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宏观的把握,整个课堂显得较为凌乱,学习氛围不够浓郁,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2)学生反映A教师“热情”、“和蔼”,“很喜欢”,对于教师的个人认可度较高。然而对于B教师没有过多的评价,认为“一般”,“和其余教师没有太大区别”。毫无疑问,教师的个人魅力会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获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教师会拥有课堂的感召权利,即通过人格而产生的影响,可以有效但不动声色的影响课堂管理效果。
      (3)学生最为喜欢的教学环节是“自己动手制作概念图作品”的环节,最不满意的环节是“对于概念图的操作不熟练”。对于这两部分而言,A、B班学生反馈没有差别,学生普遍反映个人对于概念图的操作不熟练,“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并且对于“小组成果”展示的环节都较为期待,不同之处在于B班的同学反映更期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这与教师的个人决策行为相关度较低,反映出学生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实践存在的普遍矛盾,即文化传递与个体生成之间的矛盾。
      
      
      四 思考与启示
      
      没有同一的课堂,也没有万能的决策。课堂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过程,我们很难总结出普遍性、适应性的教学决策。但是,通过对于高校信息化环境下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进行比较,笔者可以归纳出一些教学决策原则,可以在教学决策过程中起到参考的作用。具体如下:
      
      1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信息化环境是把双刃剑,一方而可以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环境,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开放化的教学环境阻碍了师生的面对面交流,阻碍了教师进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有效传递,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成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应对的新问题。A教师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需要合理的控制网络环境,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具体的决策包括:在教师讲授期间统一进行电脑管理、教师个人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限定小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提供参考资源等等。
      
      2 强调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正如文章伊始所强调的那样,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缺乏学生响应的教师讲授和缺乏教师指导的学生自学都是很难成功的。强调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行为分析所得到的启示在于: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映,确保学生能够投入到有效的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全班的每一个学生,尽量记住学生的姓名,经常在教室走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的关爱:经常展开小组协作学习,并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进行适量引导等等。高校教学往往是集体授课,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淡薄。A教师的这些细微举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彼此的交流,同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正如A教师应对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偶发事件时所做出的决策一样,可以有效地维护课堂纪律。因为这些决策所表达出来的相同的信息都在于:要有效的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就必须遵循有效的人际交往原则。
      
      3 及时进行反馈
      反馈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于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巩固。有效的反馈包括三个对学习者而言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是活动的标准:二是学生朝标准所取得的进步:三是需要采取的矫正性程序或满足标准或目标所需要的额外教学反馈。同样,从A教师教学决策行为所得到的启示在于:需要制定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与评价标准,目的在于规范小组协作流程,有效的避免小组分工不合理、小组内部没有展开有意义协作学习等情况的发生:及时进行小组成果评价,并展开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尽量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成果的分享过程;利用情感交流增强反馈效果,了解学生姓名、作业内容等具体事宜,可以有效的弥补高校课堂松散化的缺点。
      
      4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教学
      建构主义者一向强调知识是主动建构获取的,认为学校教学应该是使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真实的、合作的、建构的、有意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建构主义理论也被指责在学生还欠缺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只对初学者进行最低限度指导,这很难成功,也不具有效率。但是,首先,我们已经达到的共识是高校教学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属于劣构性知识,应该更适合于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且,通过学生对于课堂的评价反馈调查中可以得出,学生更为强调课堂中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等过程。因此,在高校信息化环境下倡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合理并且有必要的。
      

    推荐访问:信息化 决策 高校 环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