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之批判】目的性功利心强的女人

    时间:2019-01-13 03:3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研究问题。然而,它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对其有不同解答。在当代中国,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并举共进的新时期,这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论对教育目的的,功用教育不是唯剩是图的教育 确立有很大影响。我们应对已存在的教育目的进行反思,对其中存在的不平衡因素进行否定,从而使教育目的能以更为完善的姿态出现,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教育的科学与和谐发展。
      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本文仅针对教育目的中表现出的功利性作一点浅显的分析,以期能引起对此问题的关注。我们对教育目的的功利性的批判,并不是对教育目的追求现实价值的完全否定,而是指出教育目的,必然要以非功利性的、更为长远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为终极追求。
      
      一、当前各种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体现
      
      (一)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
      当代中国最热门的专业是经济、法律等增加社会财富和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知识,最引发人的学习欲望的是英语之类的工具型学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当代的现实吗?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它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产生的。这种观点并不认同持久投入与长周期回报。在一个科学知识称霸的世界中,各种意义的追寻都会成为无意义。“科学”只承认那些符合客观实际的事实材料是知识和真理,探寻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就是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反映出的功利性。它使人成为现实的附庸,让人只会生活在现在,从而失去了追求未来的勇气。
      有学者提出,教育目的要由工具性的教育目的向人文性、生命性的教育目的转化。不仅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敏锐的思维,善于在批判和分析中学到新的知识。由培养单一型的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转变。其实,即使如此,这也还是以现实需要出发的教育目的。但是,我们并不反对以培养具有知识的人为目的的教育,这是教育通往更为深远目的的必由之路。正如有学者指出,功用教育不是唯利是图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为了生存、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为了人的生存,也在于为了人类的向善和利他,这也是人类千百年来博弈的结果。教育首先应该是为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生存技能才有可能进一步“诗意的”和“超功利的”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然而,我们在满足生存的教育中已经行走多时,似乎已经开始遗忘人有进一步走向完善自我和诗意生活的目的。为此,教育目的可以是功利的,但是更应该是追求超功利的和诗意的。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是以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为主要目标的,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个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价值之下实现的。而我国的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的因素是相当强的。正如有学者认为,当今在我国的教育目的中“人本位”内涵已经相当稀少,而且我国至今仍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样,把教育的社会价值目标同教育的发展价值目标一并作为“教育目的”题中应有之义。目
      为此,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即使是当代我国把教育目的培养的对象定位为“公民”,也是不甚适合的。因为“公民”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大体都没有超出政治、法律和道德的范畴。以培养“公民”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明显过多地带上了国家意志。即国家要求培养怎样的“人”,作为个体的人就会被培养成适合国家需要的“公民”。无论是从角色、道德标准还是从政治倾向上,仅仅满足了现实需求。即使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中作出了对“公民”的远景设想和未来期望,那也是次于国家需要的第二位的目的,因而其功利性的意味就越发地突出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对广州一所普通中学600余名初中生的调查显示,对“你为什么学习”的回答,依次为:实现个人价值(59%),找份好工作(40.7%),为父母而学习(34.2%),提高素质(28.8%),报效祖国(26.9%),赚更多钱(24.3%),成名成家(17.8%),没有目的(5.9%)(转引自中国青年报:《我们为什么学习比一下才知道》2001年9月6日)。如果我们曾有悲于陕西放羊娃的愿望,就会感伤大城市儿童的理想。“放羊――娶妻――生子――放羊”与“学习――立业――结婚――学习”这两种循环相差多少?
      过去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GDP的增长率体现了教育目的达成的情况,即教育为国家财富积累输送了多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社会中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于是,人在社会发展中成为社会的工具。作为工具人,人的存在目的显然物质性大于精神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目的可量化,对个人发展的衡量呢?现代教育是基于工厂制度之上,着重与生产劳动结合,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主流认识。然而,当前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更倾向于理解为可以从事多个行业,能以多种形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充其量只能算是掌握多种技能。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根源在于当代意识中“人”的指向是人类整体而非个体人。
      
      二、减弱教育目的功利性的可能性
      
      (一)人类发展的现状
      爱因斯坦说过:“关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人类的伟大在于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改变了赖以生存的世界。同时,也是这一伟大的力量,使人类在前行中为自己制造着一些束缚。今天,牵绊我们双脚的荆棘,更多地来自我们自己。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们的生存条件得到显著提高,这不得不说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奇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普及了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科学知识,也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建设型人才。这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教育成果。然而,就此把教育的目的仅仅视为培养创造现实财富的人才,那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环境恶化、贫困、排斥、隔阂、压迫、战争等现象还未减少。就教育方面而言,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还不完善,培养出的人也还不完善,使当前的教育成为导致这些现象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难道还不应有所发展,而还要停留于过去时代的标准吗?
      正如有学者指出,一种正确的教育目的,虽然是作为一种观念的、思维的形式反映人的未来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发展却是以一种趋势、一种可能存在于现 实的人身上。为此,正确的目的是具有客观根据的。但是还应看到,人的发展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那样,具有多种可能,呈现多样的趋势。已有的教育目的曾为人类取得的成果作出了指导性的贡献,但并不能因此而不思变。我们要让教育目的更为适应人类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更为自由地追求完善与幸福的时代。
      (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指出,教育是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而这种新人就是完人。“人是生活在具体历史下的人,作为历史的剧作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当我们已经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时,追求精神与理想世界的需要显得更为重要。当代许多社会问题也正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空虚才是人类最大的贫困。无休止的选秀活动充斥在各种媒体;名人的私生活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一夜暴富的人用钱作出丧失良知的行为等等。即使这些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不说与教育对人的引导失误有关。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都有意识去寻求幸福的真谛,当代的教育目的就应该更倾向于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意义的世界又是一个带有超验和理想的世界,从超越现实生活的限定去追寻生活的意义,这种追寻总是对经验的超出,所要实现的是更加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超验和理想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否定,它虽不具有现实性和确定性,却引导人们在不断突破现实中走向新的真实。只有在探寻中,人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教育目的的设置不能一叶障目,只顾眼前利益。分离了人发展的整体性,或者偏向了人的理性或者是非理性,忽视了人的全面性需要。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陆有铨先生指出,教育目的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德、智、体”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目的的变化体现在对“德、智、体”这些方面的具体内涵的不同理解中。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作为社会系统组成因素的教育,也在发展中发生着变化。纵观我国各时期的教育目的,可以看到教育对培养人的“德、智、体”的具体内涵的变化。其间优劣,却始终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见,教育目的的非功利性追求不仅是人的完善所要求的,同时还能作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学者指出,从某一种教育目的在理论意义上的生成而言,它既是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与该时代所需要的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和适切性,同时也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以我国的教育目的设置为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认为这就预示着需要对“知识教育”阶段的问题(所谓“应试教育”)进行纠偏并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素质教育”阶段(1995年至今)。我国正处于新世纪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在新的文化解读中,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精神、政治与环境俱为和谐的社会。一个如此宏伟的目标,更需要有完善的人与之共进。教育目的也应指向培养完善的人,不仅要建设社会,更要懂得享受生活。
      
      三、结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正如费德里科・马约尔强调的,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只有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才能设置更为合理的教育目的。我们不反对功用的教育目的,但也不能把功利性作为教育目的的全部。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人的发展与完善也是教育孜孜以求的目的。只有在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因素教育目的中分清主次,将它们更为有机地结合,才能使教育成为真正“为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推荐访问:目的 批判 功利性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