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时间:2019-01-13 03:21: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决定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看,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而全面发展自然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培养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较高的政治素质既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也包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精神的任务。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渠道。一个民族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必须进行长期、艰辛而有效的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予以了高度关注,先后颁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适应主要中心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进行增强“四化”信心的教育、改革开放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生观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高校也做了大量探索,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学校没有专门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设置,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各类教育和活动中,特别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门课程中都有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人格理想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等,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包含了如民主科学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等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中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真理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社会与人的发展等也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但也正是由于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简单与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观和民族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混同甚至被替代的现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突出,甚至有被忽视、冲淡的现象;与其他教育相比,教育渠道和方法上的改革与探索不多,仍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教育,影响了教育效果。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严峻挑战的。如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在给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跨越国界交流增大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使大学生产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弱化及其民族精神的低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面临着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民族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植开放意识、开放心态的难题;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上的优势,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标榜为全人类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而高等院校是他们渗透的重点,正处于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将可能导致“教育帝国主义”,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民族教育被扭曲。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其教育效果,成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抓住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机遇,通过目标强化、内容优化整合以及方法、手段改进等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但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忽视或简单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能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
      其次,高校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化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资源,密切联系实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渠道的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应针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比较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国家、集体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民族整体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受损等现象,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为人民服务道德观和义利观的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的教学中,结合近现代中华民族谋求民族独立、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情、世情,开展爱国、理想、成才、创业、奉献教育,开展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以此培养现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将传统民族精神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提炼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精神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
      再次,高校还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方法的单一,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是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保证。我们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就进行教育,“拿事实说话”,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也可运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师生开展交流和探索,实现理论教育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通过比较教育,揭示中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异同,客观评价中西方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克服自身缺点,吸收他民族长处,更好地认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种种谬论,揭露其在民族问题中的反动性和欺骗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重视理论灌注、轻视实践的教育现象,高校应该从提高认识、拓展社会实践范围和内涵、精心组织策划、认真总结提高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教育,发挥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可运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激励方法调动广大大学生发奋学习、投身实践、乐于奉献的激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高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教学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统一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创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3]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实现网络化。这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手段,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电视广播的广泛覆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教育情报检索和数据库的建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手段,也将促进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展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伦理道德和法制思想等教育;而通过建立网站、网页开展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方法、新手段,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推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卢铁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1(1).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民族精神 培育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