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_两棵

    时间:2019-01-12 03:29: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人师者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思考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来完成。在两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设疑、质疑、释疑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使学生不断“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两课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并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谈的“问题意识”。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就是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节和调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会获得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法。
      
      一、设疑、质疑、释疑的教学方法
      
      设疑。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启发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设疑”是“激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教学艺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设疑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变式。
      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概括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就是他们产生“愤”的心理。心理学称为“受激发状态”,是思维的最佳时刻。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学生即可意开词达,恍然大悟。设疑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达到“意开词达”的目的。中国有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设疑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将学生引入“疑无路”的境地,进而又能把握火候给予指点达到“又一村”的妙境。这说明设疑式教学艺术有极大的生命力。
      质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质疑是一种手段,是探究真知的钥匙,是思考问题的先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猎取知识,驾驭知识。学习贵在多疑,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有“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积累知识成果――学问。“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思维敏捷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执经问难,善于提疑发问。
      释疑。 就教学的全过程来说,使学生生疑、质疑不是目的,释疑解惑才是学习的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进程,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二、设疑、质疑、
      释疑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两课教学中如何应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笔者认为,要实施设疑、质疑、释疑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在设疑方面做到“三巧”,“四性”。
      “三巧”。其一,所设内容要巧。将疑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和听课。为学生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埋下伏笔,使学生不仅须思,而且欲思、可思。这样每设一疑就能使学生的智力有效地得到一次激发。其二,设疑方法要巧。讲课开头的方法很多,最有效莫过于巧设疑难,创设“心愤口悱”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渴望。有经验的教师,他的教学总是用问题引路,设计一个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上课艺术,细腻绝妙,常常表现在开头。高尔基说,文章的开头为定调,一定要好。讲课也是这样,一开始就应以趣引人,诱导学生由疑到思,对所学的课题“入境”,像演员演戏一样,一开始就全神贯注进入角色。同时,设疑应使学生通过“须思”、“可思”、“善思”、“乐思”来提高学习兴趣。其三,设疑的时间要巧。教学的重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由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师适时的设疑,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四性”。其一,设疑要明确目的性。设疑是为了引导学生敲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勤思、多思的欲望。因此,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形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目的地设疑。也就是设疑一定要明确具体,是学生所能理解的,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或综合程度较大的问题,可分解为几个较小较浅的问题,启发学生循着一个个小问题进入大问题的中心。如关于“人性自私论”,可从“自私”的概念含义,观念产生,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一些人大公无私的表现,自私与正当个人利益的区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观念的消除等方面设疑。其二,设疑要注意科学性。教师设疑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做到适度而有梯度。一是适度设疑,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可采用“分段”设疑,即有适当的难度,又有适当的坡度,设疑应设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开发区”,同时要注意形象直观。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是认识的一般过程。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加之缺乏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要理解某些政治概念和原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生动的直观开始,才能达到科学的想像。比如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说明机械运动的根本原因,可用同一个电吹风吹铅球、皮球、气球,哪个容易吹动一些?这说明了什么?二是兴趣设疑,即设疑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联系起来,以提高其兴趣。如批驳“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学命题,首先展示蒙眼人走向悬崖的漫画,然后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一个人只要闭上眼睛跳悬崖,是不是就没有生命危险了呢?在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看来,人只要闭上眼睛跳悬崖是不成问题的。从哲学上看,你认为他犯了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性的错误?怎样来批驳他“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三是难度设疑。对于不易掌握又易和其他概念混淆的难点,可采用难度设疑。只有注意设疑的科学性,才能使学生既开动脑筋,又可能由“已知”想“未知”,把“未知”变“已知”。其三,设疑要强调多样性。设疑切记千篇一�,要灵活多样,纵可说古论今、引经据典;横可跨越国界、引文征理;小到寓言故事、校园文化,大至国内国际经济政治,都可以成为设疑的对象。其四,设疑要倡导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在无疑之处生疑,并有独到见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巧妙设疑,多样设疑。无论如何设疑,都要围绕教学重点,符合学生实际,且富有启发性。
      2.在质疑方面讲求“三问”、“四法”。
      “三问”,一是提倡“先思后问”。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思而后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理解详透,记忆深刻。二是鼓励“不耻下问”。有人对胜己者愿问,类己者可问,自以为不如己者就不屑一问,这是一种偏见。人各有所长,往往他人之长正是己所不足。所以,不懂不要装懂,要向一切人求教,“入泽问渔夫,进山问樵子”。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从知识海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三是倡导“距师以问”。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见解,进行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独出心裁”不“唯书”、不“唯师”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法”。一是启发。教师应为学生“质疑”创造环境,设置情境,启迪学生多疑好问。二是诱导。教师要把学生引进“质疑”的大问,诱发提问思路。三是鼓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学生说错或提“怪问题”出了“怪点子”时都应看成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不要训斥责备,需要热情诱导,以保护其积极性。四是表扬。教师对能提出一些不寻常或有创见性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表扬,还可将“质疑”次数多少作为评价学生的参考。
      3.在释疑方面要重视“四引”、“三因”。
      “四引”:第一、引导思维。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思维的活动,“疑”既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起点。教师答疑,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结论而不再提问,而是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所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尽量让他们探索归纳,教师只是释疑解惑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要做到查、议、试。教师要注意启、敲、点。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本笔记、课外书刊和有关工具书,找出正确答案。这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学的效率。议,疑难问题提出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自行解决。试,让学生独立尝试着去解答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答案进行评析。启,就是学生提出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不马上讲解答案,而是把大题化成几个小题使问题具有层次性,然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到达释疑的目的。敲,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若直接释疑,要么学生难以接受,要么显得索然乏味,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品质。这时教师不妨卖卖关子,旁敲侧击,让学生慢慢领悟接受。如唯物辩证法的两个特征是什么?为什么?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什么?掌握它的意义如何等等。点,对问题教师只是适当点拨,不宜讲得太多。第二、引发深问。“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粗枝大叶,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涉足学问深处的。因此,教师要热情开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如果真想在学习上得到一些什么就得“打破砂锅问到底”不仅要知道怎么提出问题,还要知道怎样去论证问题;不但要知道问题的结论,还要知道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只有如此,才能掌握书中精蕴,在学习上才有长进。第三、引疏思路。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其独立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恰当引导,使其不盲目、不茫然。对学生来说,知道释疑思路,掌握思维方法,要比仅仅知道结论更为重要。所以,释疑一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思考重点,明确思考任务。同时还要为学生思考疏难解困,恰当点拨,排清障碍,疏通思路。第四、引发激思。学生学习带有情绪色彩,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情趣。要注意做到:(1)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情趣。(2)竟争性。教师把评比精神贯穿到释疑中去,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3)创造性。注意引导学生求异思维,诱发多样性解答、多角度回答,唤起不同看法,不同见解,并对其创造性思考及独特见解给予适当评价。
      “三因”:第一,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辨别学生中的千差万别,根据其接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特点,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不同的释疑。第二,因疑施教。根据疑难的深浅及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释疑方法。第三,因时施教,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理解疑难进程中的有利时机,进行适当点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根据实际情况设疑、质疑、释疑,我们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在求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长足进步,而且能为进一步搞好两课教学开辟新的广阔的天地,使其焕发生机,增强活力,而这正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推荐访问:释疑 教学法 质疑 两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