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善良的乡下人》中反讽手法的运用:善良的乡下人 读后感

    时间:2019-01-06 03:27: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善良的乡下人》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探讨作者这一技巧在表现人物和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小说《善良的乡下人》 反讽手法 文本分析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O’Connor)作为一名备受欢迎的南方女作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作品几乎都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其作品中,奥康纳经常使用反讽的手法,通过描写一些怪诞的人物来揭示深层次的宗教和道德问题。
      一
      《善良的乡下人》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农场主霍普韦尔太太(Mrs Hopewell)及其女儿赫尔加・霍普韦尔(Hulga)和一个自称为曼利・波因特(Manley Pointer)的卖《圣经》的推销员的故事。主人公赫尔加在十岁时就失去一条腿,从那时就形成了对一切事物的冷漠态度。她虽获得了博士学位,但看不起周围的人,尤其是男人。凭着自身的优势,她想引诱没受多少学校教育,对圣经“虔诚”的乡下推销员曼利・波因特,结果那凭着“善良乡下人”伪装的推销员,却耍弄了获得博士学位、有智力上有优越感的赫尔加,抢走了她的假腿和眼镜。小说《善良的乡下人》情节简单,为什么会耐人寻味,其原因是反讽技巧的运用在此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探讨这一技巧在表现人物和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二
      反讽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赵毅衡:376)反讽式的陈述或描写,总是包含着与直接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可以说,反讽是指在“文字的表面意义和真实意义之间,行动和结果之间,表象和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作用”。(马可云:64)正如我们在短篇小说《善良的乡下人》中看到的那样,小说以“善良的乡下人”为标题,一开始就以一种意蕴悖立的反讽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初看标题,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小说中会描写一些诚实、纯朴和善良的乡下人。实际上,在这篇作品中,“善良的乡下人”一词的真实意义与字面意义是对立的。看完小说以后,我们难以找到谁是“善良的乡下人”,那个买圣经的年轻人表面上文质彬彬,看上去纯朴善良,事实上却是个恶棍。他那部挖空了的圣经里藏着一瓶威士忌,一付背面印着淫画的扑克牌和一盒避孕套。凭着那副善良乡下人的伪装,他耍弄了装上假腿的赫尔加,骗走了她的眼镜和假腿。还有被称为“善良的乡下人”的弗里曼太太母女,其中一个女儿十五岁就怀孕,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她们是否是本分的乡下人。弗里曼太太除了好吵吵嚷嚷外,还爱窥探别人的隐私。明知赫尔加不愿让人叫她改过的名字,弗里曼太太故意叫,让她难受,并对她那只瘸腿特别感兴趣。每次霍普韦尔太太讲这条腿是如何被打伤时,弗里曼太太会随时随刻在听,百听不厌。他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乡下人的纯朴和善良?像曼利・波因特这样的人,离善良太远,我们甚至说他太阴险恶毒。作者用这一反讽的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反讽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两极因素的相互对比,于不着痕迹中冷静地呈现事物存在的悖逆状态,从而凸显作品的主题,形成蕴涵丰富的艺术张力。
      (一)在《善良的乡下人》中,通过对立互比而产生的反讽效果首先体现在人物的姓名上。
      农场主霍普韦尔太太(Mrs.Hopewell)的名字hopewell,是“希望一切都好”的意思。可事与愿违,就她个人来说,她早就和丈夫离婚,还要养活三十多岁的女儿。她希望女儿能够生活幸福,谁知女儿在一场打猎的意外事故中,腿被枪打断,二十多年来靠假肢走路。而且女儿对她粗暴无理,很多场合都不给她面子。考虑到她那条假腿的缘故,她总能原谅她这种态度。女儿还背着她通过法律手续将自己的名字“乔伊”改为最难听的“赫尔加”,就为让母亲叫着难受。
      女儿乔伊(Joy Hulga)的名字joy是“幸福快乐”的意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活得非常沉重,毫无幸福可言。十岁那年腿被打断,靠假腿支撑,行动不便,依靠母亲照顾,生活可想而知。她失去了太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三十多岁连一次舞也没跳过,或者说她始终就没有怎样正常玩乐过。虽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她却无用武之地,尽管自己也幻想着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她也会离开这些乡下人,去哪个大学里向知道她在谈点什么的人讲学。在母亲的农场上,她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她对母亲和佃农充满着鄙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内心世界也是苦闷的。遇到小推销员后又被他耍弄,又给这个女博士沉重的一击,没想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愚弄,这也是一莫大的讽刺。
      推销员的名字(Manley Pointer)中manly有“男子汉气概”的意思。从名字看此人应该做事像男人,光明磊落,可是与事实相反,这人庸俗低贱,卑鄙下流。他到处行骗,在不同地方用不同名字。为进入霍普韦尔太太家,他表面装出善良诚实的样子;为了能留在她家吃饭,对霍普韦尔太太讲了他的“身世”,以博得别人的同情;表面上对赫尔加感兴趣,实际上是为了得到她的假腿。他竟然能去欺骗身有残疾的人,骗走她的眼镜和假腿,使之陷入无助的境地。
      (二)《善良的乡下人》中,通过对立互比而产生的反讽效果不仅仅体现在人名上,更显著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因此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获得了哲学的博士学位的主人公赫尔加・霍普韦尔,三十多岁了,其穿着还像个孩子:“……穿着一条穿了六年的裙子和一件黄色运动衫,上面印着一个凸出的褪色的骑马牛仔的图案。”(《公园深处》:222)她在和小推销员约会那天还故意穿着一条宽大的裤子和一件肮脏的白衬衣。除了穿着以外,她平时对母亲也很不尊重,即使在佣人面前也不给面子,因为她瞧不起周围的人,包括母亲在内。她学习了哲学,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上帝,只有传统习惯和对性行为的负罪感使人们无法看透宗教的种种幻想并且享受现世的自由。赫尔加遇到《圣经》推销员曼利・波因特后,感觉他的宗教信仰比较纯真,于是想引诱他摆脱《圣经》的禁锢。但是当她爬上谷仓的厩楼上去赴她安排好的约会时,却发现曼利・波因特为了这场艳事带来了一本中间挖空的圣经,里面藏着一瓶威士忌,一付背面印着淫画的扑克牌和一盒避孕套。他还设法偷走了她的木制假肢。赫尔加说她不相信上帝,但是波因特却说自他来到世界上,他就没有信过任何东西。这一情节意味着赫尔加并不知道,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意味着那个世界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崇高自由,而是庸俗低贱、卑鄙狭隘、刻薄恶毒,到处是曼利・波因特式的人物。自恃清高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博士竟会在庸俗的没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推销员面前栽跟头,这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四
      作为一个非常敏感的基督徒,奥康纳对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宗教精神和信仰惨遭践踏的现实有很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她认为人一旦背离了宗教信仰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和变态心理,只有靠暴力和死亡与原先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决裂后,才能获得赎罪和得救的机会。《善良的乡下人》是表现这一主题最典型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对立的两类人,一类是单身或寡居的女农场主霍普韦尔太太,另一类是代表与这个文明为敌的“闯入者”形象的推销员曼利・波因特,这两类人都失去了宗教信仰:霍普韦尔太太家里看不到《圣经》放哪里,对卖《圣经》的她也不感兴趣;女儿是个无神论者,根本就不相信有上帝。推销员曼利・波因特自从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不相信。他们这些人因为丢失了宗教信仰,所以也失去了上帝对他们的恩惠。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也有变态和异常,主人公赫尔加对周围人的态度和想引诱小推销员这一想法就证明这一点。小推销员的恶劣行径也使我们想到没有信仰的世界是可怕的,奥康纳对作品中的人物在不同程度上都予以无情的讽刺,从而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反讽手法是弗兰纳里・奥康纳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技巧,这一技巧在人物塑造刻和揭示文章的主题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这一方法有利于深化对其作品的认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2]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第一辑)[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国]弗.奥康纳著.主万等译.公园深处[M].1986.
      [5]秦小孟.美国女作家作品选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6]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反讽 乡下人 手法 善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