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创设课堂情境,训练发散思维_思维课堂

    时间:2018-12-27 03:29: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所谓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 课堂情境 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的发散,增加学生的学习悬念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教师应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师还应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的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教师应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的发散,强化学生的应变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48×5/8=30(人)……男生
      48×3/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 )=18(人)……女生
      18×1 =30(人)……男生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48÷(1+ )=30(人)……男生
      30× =18(人)……女生
      ……
      这类发散训练,能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些数学应用题。
      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四、运用变式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个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后,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将7分成2与5的和,8+2=10,10+5=15;乙生:7和3凑成10,将8分成3与5的和,7+3=10,10+5=15;丙生:见8想2,进一减补,7-2=5,10+5=15;丁生:见7想3,进一减补,8-3=510+5=15;戊生:把8+7想作10+7,多加2减去2,10+(7-2)=15;己生:把8+7想作8+10,多加了减去3,(8-3)+10=15。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练习将5、0、4这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504、540、405、450);能被2、3整除的数(504、540、450);能被3、5整除的数(540、405、450);能被2、3、5整除的数(540、450)。再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后,设计这样一个综合练习:在一条线上表示出直线、线段、射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可谓一题多得。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2]张健.浅谈创新意识教育与个性培养.数学教学通讯,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创设 发散 情境 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