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赶牲畜人的妻子中文版 《赶牲畜人的妻子》中体现的澳大利亚本土特色

    时间:2018-12-25 03:30: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作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亨利・劳森在其作品中体现着鲜明的澳洲特色。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再现活生生的丛林人形象。以他的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丛林人生活的描写,和女性地位的分析,澳洲本土特色得以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 亨利・劳森赶牲畜人的妻子 澳洲本土特色
      
      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作者是澳大利亚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亨利・劳森。劳森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而这篇《赶牲畜人的妻子》就是他民族主义作品中的典型代表。这篇短篇小说体现着澳大利亚特有的本土特色。
      
      一、民族主义文学背景
      
      1788年,新南威尔士州的建立,代表着澳大利亚历史上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主义的开始。这片新土地不仅给这些新居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严峻考验,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灌注进了“放逐流亡”的感觉。对母国的强烈眷念使得早期的澳大利亚人总是回眸关注遥远的“旧世界”。此时的澳大利亚文学经历着一段对英国文学的效仿期。他们把自己视作这片土地的旁观者,没有把自己融入新世界的新生活。
      到了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澳洲人之家,而不是一个容纳世界各地外来者的大旅馆。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国家正在形成。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创立于1880年的《公报》杂志吹响了民族主义的号角,宣传“澳洲人写给澳洲人”,鼓励用幽默的语言和角度来描写澳洲生活的艰辛,鼓励民族骄傲的主题,推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抒发对澳洲人顽强生存的同情和赞美。亨利・劳森是《公报》杂志的重要投稿人之一。他对荒凉的澳洲丛林环境所带给人的影响十分感兴趣,自己还曾在丛林中生活了18个月之久。他的作品中大量地充斥着对澳洲丛林人生活的细致描绘。《赶牲畜人的妻子》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二、本土特色的体现
      
      丛林,这个澳洲独特的地理特征,几乎成为了澳大利亚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成为了这个新兴国家的象征[1]。以丛林作为背景,民族主义作家们关注于人们在澳大利亚腹地中挣扎生活的苦乐,歌颂丛林人的勇敢和勤劳。作为一个民族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劳森没有将丛林生活浪漫化,而是着眼于描写丛林生活的单调和孤独,以及和自然灾害的抗争,并使这些方面现实化,“澳大利亚化”[2]。在对赶牲畜人的妻子的艰苦生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民族主义时期,澳大利亚的本土特色受到很大的强调。
      1.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
      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澳洲本土特色的第一个体现。小说一开始,劳森就着手描写环境。开篇前两段展示了一幅条件恶劣的图景。“四周都是丛林”,这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展示出了丛林的无边无际。其次,它暗示了在这片隔绝的土地上将有多少暗藏的危机。最后,它还透露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将要经受多么巨大的精神压力。读者细细品味这一句话,就能感受到作者传达的那种沉郁,令人窒息的气氛。“大路旁的小杂货屋是离此最近的现代文明的迹象,也有十九英里之远”是另一句重要的句子。即便是一件简陋的杂货棚屋都被上升到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可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这位可怜的妻子生活在一个多么与世隔绝而原始荒凉的环境中。再回想那一句“四周都是丛林”,不觉更加可怕。此外,小说中提到的“干涸的小溪”和“长着瑟缩植物的贫瘠土地”更是明显地表现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是相当难以生存的。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英国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截然不同,因此,民族主义作家们在这方面十分关注,以此来创立属于澳大利亚自己的文学。
      2.对腹地劳苦生活的描写
      另一个本土特色就是澳大利亚腹地的劳累生活。丛林人的艰辛是民族主义作家们常常提到的另一个话题。从对这种艰苦生活的描述中,澳大利亚的独特之处得到展现。在这个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在等待毒蛇出洞期间对自己过去艰苦生活的回忆,直接地告诉读者赶牲畜人的妻子生活的艰难所在。她历经磨难。一次她不得不奋力扑灭丛林大火以保住自己的家园。接下来又迎战冲毁重要堤坝的洪水,还有一次一头发疯的野牛围困了她家一整天。更糟的是,除了和自然灾害抗争,她还得独自对付经过她家的不怀好意的流浪汉和背包工。和这些痛苦的回忆相比,斗毒蛇似乎已经不算什么困难的事情了。通过描写她的有限的快乐,作者又间接地反衬出女主人公生活的艰难。生活所迫,她一切少女般的希望和憧憬都被剥夺,她唯一的安慰就是翻一翻过时的《女子周刊》,而且很明显,杂志上的内容极度远离她的现实生活,但这却是她仅有的从残酷现实中暂时脱离的途径。
      小说中蛇的形象很有深意。它制造出了故事的矛盾冲突,也是丛林人生活艰难的一个表现。蛇在西方文化中带有邪恶的意味。在圣经中,引诱夏娃偷尝禁果的就是一条大蛇。蛇所伴随和表现的,往往是毒辣、阴险、凶恶和狡诈[3]。在《赶牲畜人的妻子》小说中,读者很容易认为这篇小说的矛盾冲突就仅仅存在于女主人公和蛇之间,仅仅是一个等蛇打蛇的过程,但是当我们读完故事后便会发现这只是主要冲突中的一部分。蛇,以它邪恶的形象,象征的是人与恶劣的丛林环境之间的艰苦斗争。赶牲畜人的妻子,没有名字,她是整个在丛林中艰难生活的妇女的代表。
      3.男性主导社会下的女性角色
      传统意义上来讲,澳大利亚是一个男权主义的社会,特别是在过去。也许这是因为从澳大利亚历史的一开端,在男女流放者比例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1820年时大约是四比一的比例,男性居多[4]。而作为一块新土地的开拓者,男性在适应新环境和改造新环境方面的确又比女性要多一些力量,在劳森的这篇小说中,男权社会的痕迹非常明显。
      女主人公,没有名字,她的存在总要依托于自己的丈夫,赶牲畜人来实现。女性不是独立的,似乎只是男性的附属。虽然她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却不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作者先介绍了赶牲畜人,似乎在为女主人公的定位做铺垫,而这个男性角色其实从没有正式登场。接下来劳森强调了女主人公在丈夫离家的日子里的无助,表示“有些事情丛林女人做不来”。即使女主人公坚强又能干,但丈夫的缺席却使她的生活受到不断的困扰。艰辛的丛林生活迫使她以牺牲自己的女性特质为代价。她是一个“憔悴黝黑的女人”。从外貌上看,她已经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女人。在扑灭大火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穿上丈夫的衣服,奋力救火,被烟熏得黑黑的。她的小婴儿认为她是陌生的黑人男子,哇哇大哭不让她抱,连狗都没有认出自己的女主人。在生与死的抗争中,完全没有女性特质存在的空间。在女主人公回忆结束的时候,劳森提出“她的生存环境不适合任何女性柔和的多愁善感的天性发展”。可见,丛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阳刚和男性主导的场所。这篇小说反映了这一点。
      
      三、结论
      
      《赶牲畜人的妻子》是亨利・劳森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对澳大利亚腹地艰辛生活的描述,我们发现民族主义作家们所宣传的澳大利亚本土特色,例如,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为生存而劳累至极的工作。澳大利亚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发现并倡导了澳大利亚独特之处。和早期英国移民不同,他们开放、幽默、直率,融入了澳洲自然环境中。他们的这些特质再加上他们生活并抗争的丛林环境,描绘出了澳大利亚早期农业社会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黄源深,彭青龙.澳大利亚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36.
      [2]彭桦.亨利・劳森的创作与澳洲本土文化特色.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120.
      [3]吴立莉,杨继玲.东西方蛇文化比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2期,2004年4月:116页.
      [4]Macintyre,Stuart.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39.

    推荐访问:澳大利亚 牲畜 本土 妻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