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等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

    时间:2018-12-23 19:47: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产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教育。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校企合作模式正是我们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怎样的合作才能达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和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我们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现状 校企合作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
      
      我们已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正经历着一场缓慢而深刻的革命,我们正在对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作历史性的反思与变革的尝试。十余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是影响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各种形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其势令人深思。
      无论是缓慢变革着的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迅速推进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是为教育发展自身,还是为包括教育本身在内的社会?答案是惟一的,那就是为教育也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服务。既然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它就必须按照不同领域的社会需要来完成自己的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资源必须按照社会划分的各个专业领域的需要实施配置,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而缺乏执行的学以致用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走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是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将始终是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既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阶段性表征。它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才刚刚开始自己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它要全面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正常理性发展状态,直至可以和现存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并驾齐驱,还需要假以时日;还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进,需要人才需求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发育,尤其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单位及其直接相关部门肯于做长期坚忍不拔的努力。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背景分析
      
      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00多所,加上一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设立的高职学院和数百所独立学院及分校办学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已占高校的50%以上,具体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1.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及根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13条规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2.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
      在近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教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情况,也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业的欢迎。
      3.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57.2%,经济发达地区更高,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1998年到2007年的9年中,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从108万增长到567万,高职招生人数从43万增加到280万左右,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0%。目前在全国2286所普通高校中,普通本科院校有742所,高职高专1109所,在317所独立院校和118个分校办学点中,属于高职项目的办学单位也占很大的比例。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势
      1.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很快就业,实现知识与岗位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便于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从基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自身做起的优秀品质。
      2.校企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它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的驱动,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
      3.校企合作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了技能型人才的基础。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教育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4.校企合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职业教育可以真正将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市场,有利于职业教育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高职学院必然在这个领域扮演主要角色,探索校企合作的各种机制及方法是我们不懈的努力方向。
      
      三、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方案设计
      
      在办学体制方面,当前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从大的方面来看,校企合作应该解决体制问题,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经营,让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直接获得收益,也从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社会价值的实现。从小的方面来看,学校可设立与企业相似的管理体制,设立校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以企业经营的思路来经营学校。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具备足够的生存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演化和发展。具体来看,校企合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合作:
      (一)实训基地是校企联姻的基础
      该合作模式突破了校企合作中若即若离的瓶颈,紧紧把握了校企合作的关键――建设紧密型基地。通过多元办学、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资共享、奖教奖学、文化联姻,实现了校企关系的转变。
      (二)合作招生是校企互动的起点
      该模式促进了专业结构优化,强化了订单培养方式,专业针对性更强,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宽与国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扩大培养面,优化培养方法;也可通过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联合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教材中的大型案例全部采用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经典项目,在课堂上讲授案例,使学生虽身在课堂,但实际上完全置身于企业开发的实际项目环境,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个项目完整的开发流程,培养出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整个课程开发和考试的实施过程中,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一线企业参与课程的调研、设计与开发。根据企业的典型职位来设置课程,通过对企业典型职位的分析,抽取出胜任相关职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胜任素质模型,以此为参考来设计课程,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员在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后,迅速进入并融入企业,找到自己所能胜任的职位。
      (四)共同科研是校企融合的提升
      采取联办应用型研究所、合建学科性公司等方式促成资源共享,凸显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校科研根据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让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科技人员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让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
      (五)互动考核是模式运行的保障
      它不是以简单客观题为主的标准化考试,而是引入了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企业参与命题和判卷的“案例考试”方式,每个科目的案例考试题目均取自相应技术领域内知名企业的实际项目。学校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引入内部管理范畴,以管理特色来保障办学特色的实施。通过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盘活人才资源,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岗位意识和创造力,切实保障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2,(21).
      [3]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中国教师报,2006-10-30.
      [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http://www.省略/.

    推荐访问:职业学院 探讨 模式 校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