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3 03:33: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针对思想政治课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小组讨论法更多流于形式的问题,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课堂小组讨论之所以流于形式,主要是小组建立方式不当;准备不足,探究缺失;教师缺乏包容性,没有理顺师生关系等原因导致的。因此,首先应该规范小组建设,必要时建立长效机制。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搜集资料,课前探究。另外,作为教师不能将自己置于讨论之外,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技巧指导,并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全体学生能对课堂讨论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小组建设;讨论技巧;U形;V形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关于讨论法教学的探讨也成为教育教学中一大热门话题,更多的人关注到很多课堂讨论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效果。笔者也根据自己十多年教学经历中的观察和实践,从自己的视角分析一下课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部分原因,并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对策,与大家探讨。
      一、思想政治课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课堂小组讨论按照其目的和形式分为学习小组讨论、活动小组讨论和专题小组讨论。我认为我们政治课堂中大多应用的更加接近于专题小组,就是针对某一主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的讨论。因此,我就先从小组成立开始分析:
      (一)分组不当,互动不足
      从多数老师上课情况看,大多以课堂座位组分为讨论小组,然后事先安排一个小组代表。假设以56人课堂为例,学生坐八列共七排(如图示)。两列为一个小组,每一小组就有14人。这就有可能导致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从学生座位来看,第一排的同学很难与第七排的同学产生互动,甚至隔一排互动的机会都比较少;二是小组代表不能代表全体小组成员的意见,“被代表”的小组成员参与程度降低。
      由此可见,在小组讨论中,组的大小是讨论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影响到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如果建组不当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
      (二)准备不当,探究缺失
      课堂小组讨论与专题讨论近似,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或者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有深度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的条件限制,小组讨论要求教师与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和计划。而在实际课堂中很多老师往往是“临时搭台”,课堂上抛出几个问题,就开始让学生讨论。由于时间短,讨论不充分,学生根本不可能讨论出好的结果,当然学生也知道老师最后会公布答案,或者答案已经在书中,因此,很多学生就出现“假讨论”,致使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三)关系不当,欠缺包容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进行有效课堂讨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部分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关系的处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师生界限分明。教师抛出问题之后,学生的任务就是讨论,教师的任务往往就是来回巡视,或者在讲台上扫视。让学生总感觉是“老师让我们讨论”而不是“老师和我们讨论”,这样就很难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二是学生不能确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于学生缺乏课前必要的探究过程,而在课堂中教师又往往只注重小组代表的发言,致使多数学生很难确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厌倦了这种讨论方式,对老师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
      当然除了以上的这些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讨论主观规定性太强,学生没有充分讨论的空间;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技巧缺乏指导,使学生手足无
      措,虚于应付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怎么才能使课堂小组讨论更加有效,尽量避免流于形式呢?
      二、针对思想政治课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问题的对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组讨论同样如此。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就应先从小组的建设谈起:
      (一)深入了解学生,规范讨论小组
      教师上课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借班上课,大多是公开课。一个是平时上课,即常态课。针对不同的上课类型,小组的组建也就不同。
      1.借班上课
      教师借班上课进行讨论分组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条件的限制,借班上课往往是基于班级座位划分小组的方式。但是这种小组划分也要切忌座位两列为一个小组,因为这样很难使学生真正开展讨论。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呢?笔者觉得可以根据设置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设置有争议性的问题,这时分组不妨征求学生的意见,按照观点的不同让学生自由分组。这样最多花费一分钟的时间,但是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是学生自选观点,兴趣较大。
      2.平时上课
      因为平时上课的班级最少一年时间是固定的,所以小组建设更加重要。老师对小组的建立不仅仅停留在组建层面,还应关注小组的发展。“小组的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最初的活动,小组成员被其他成员接受,相互产生信任。第二阶段,小组成员有真正的交往,并产生相互影响。当然影响方式是多样化的,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第三阶段,小组有了共同的目标,并开始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第四阶段,小组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小组开始审视自己的问题,有了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小组的建立应具有一个慎重的筹建过程。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掌握状况、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科学分组。分组确定后,只要你上课,学生就按照分组就座,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小组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凝聚力,这也是小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至于分组的人数可以与上述借班上课的第二种情况相同。
      (二)充分准备课题,避免讨论肤浅
      小组建立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对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确定问题—提出假设—限定期限—探究选择—发现支持性依据—得出结论。由此可见,一个切实有效的讨论不能仅仅局限在短短的课堂时间,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讨论前的准备。只有学生自己在课前充分准备,掌握一定的支持性依据,才能在课堂中真正的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否则肯定会流于形式。   1.不断推敲,科学设计论题
      在高一“经济生活”中有关于债券、股票、保险这样一些内容。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论题的:先设置一个背景,老李家庭大致情况,手里有闲置资金,想投资又不知道投资什么好。然后让学生分组,请储蓄组、债券组、股票组、商业保险组对自己的投资方式进行全方位介绍。各小组推选代言人对本小组投资方式进行陈述。
      老师的论题一展出,学生马上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去。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论题的设置很难形成激烈的讨论效果。因为这一论题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一个论题,而是对一个事物的说明,是去全方面介绍自己的投资方式。显然对论题的设计准备不足。对此论题笔者认为可以简单改动一下:“针对老李投资方式难以定夺的情况,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各营业单位纷纷成立专项小组争取老李这一客户。学生分成相关小组,讨论如何在向老李介绍自己投资方式的同时,争取到老李的投资。”这样改动,显然其可讨论性大大提高。
      2.未雨绸缪,提前搜集资料
      提前将论题设计好之后,教师在自己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应该提前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能够充分的了解论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缺乏讨论素材,更多的是摘录教材。而教材的结论又具有单一性,使学生产生讨论就是配合老师完成任务的想法,结果使讨论变成了闲聊。因此,应该在课堂谈论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学生掌握充实的支持性依据。若再以“债券、股票、保险”一目为例。学生如何向老李全方位介绍自己的投资方式,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该投资方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好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和把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切实指导技巧,理顺师生关系
      从以上论述中也不难看出,小组讨论不管采用任何形式,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恰当。教师在小组讨论中主要起到组织作用和领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和谐关系。
      1.必要的技巧指导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论题,选择讨论形式,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热情的支持和具体的指导。以教室座位的布局为例,就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的适当调整。传统的座位模式(见第一部分示意图)有利于学生两人一组结成学习伙伴,必要时前排转身就可形成4人一组的讨论模式。但是这种布局局限性在于很难关注到其他组别学生的状况,阻碍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此,根据讨论的需要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调整。根据目前高中班级人数偏多的条件限制,主要常见的布局调整就是U形和V形。
      U形的布局适用的教学目的比较广泛,学生更能容易地看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相互之间能面对面联系。学生结对也很容易。特别是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使教师更能接近于学生。
      V形布局虽然比不上U形布局,但是相对于传统的布局来说也能很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更好的正面视觉效果,能更多的看到其他同学。
      2.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必要的指导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而不是“老师让我们讨论”。进行有效课堂讨论的支持性条件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态度和师生间的情感,是影响小组讨论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就应该有包容的态度,学生如果提出与教师观点相悖的说法,不要急于否定他们,应该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又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呵护。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帮助。特别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主动去了解情况,适当提高对这类学生的期望值,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来。
      总之,任何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效力的发挥都会受到应用者的影响。思想政治课中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本身是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一种方法。然而部分老师运用不当,使其流于形式。而笔者以上论述试图从新的角度关注小组讨论的效力。不当之处,敬请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Martin V.Covington,Karen Manheim Teel.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M].伍新春,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陆怡如,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市第三中学)

    推荐访问: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 小组讨论 课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