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兼语式复合词 汉语兼语式复合词形成探微

    时间:2019-04-30 03:27: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任何词的形成都有两个前提条件: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材料。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是一个从句法层面单位到词汇层面单位的转变过程。兼语式复合词不是造字之初就客观存在的一类词,而是语言材料与思维发展的产物。其中部分兼语式复合词脱胎于兼语句式,是在使用某些兼语句式的过程中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从旧有的句法构造中脱胎出来,慢慢浓缩成一个固定的词;部分兼语式复合词脱胎于短语,其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去除短语性质提高词化程度进而凝固成词的过程。
      关键词:兼语式 复合词 组块 双音词
      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学者对兼语式复合词关注不够、研究不深,对于这类复合词的形成众说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兼语式复合词是人们造词之初就客观存在的一类词,有的学者则认为兼语式复合词脱胎于兼语短语。那么兼语式复合词形成(来源)于哪一种方式?它是否另有它径呢?
      一、兼语式复合词形成的理据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其基本单位是词,词是言语活动的基础元素,也是语言和言语表达的载体及实现形式。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产生新的成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葛本仪(1985)指出:“任何词的形成都有两个条件为前提,一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二是语言材料。”在语言产生之初,人们的思维活动,多半是形象思维活动占主要地位,在语言产生之后,任何词都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材料相结合的产物。思维活动形成词的内容,语言材料是这种思维内容变成了直接现实,从而使人们感知、认识和应用它。词的形成必备两个前提条件——思维活动和语言材料。但从词的形成途径即轨迹来说,人们的思维活动占有先导地位,因为没有认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内容,当然也不会用语言材料来表示它。对于复合词来说,这个理论更为贴切适用。在造字之初,还未具备语言材料,一些象形字“人”“山”“水”“牛”等,都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后来有了这些简单明了的象形字做语言材料,再结合人的思维活动就有了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等。
      上古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语言材料的持续丰富,双音节复合词则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主流。董秀芳(2002)认为:“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这是汉语内部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使得汉语词汇系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确为汉语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单音节词是如何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问题,“词汇化”是董秀芳博士给出的答案。“词汇化”这一概念也像语法史研究中的“语法化”一样具有前瞻性。根据董秀芳博士的理论,“词汇化”就是从句法层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过程。在《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一文中,董秀芳指出现代汉语中不少复音词的前身是自由的句法组合。如“相信”,最初是一个词组,意思是“彼此互相信任”,其中“相”是一个“交互代词”。如“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贵贱不相信”意思就是“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互相不信任”。而在现代汉语中“相信”却成了一个复合词,意思是“认为正确或确实,不怀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相继、相好、相应、相关”等等。
      此外,董秀芳博士引用心理学上的“组块”原理进一步强化她的“词汇化”理论。“双音词的衍生是一个从句法层面单位到词汇层面单位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语句环境中实现的。人脑理解语句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极大地依赖于短时记忆:一个句子没有结束之前,听话者必须尽量地暂时记住前面所听到的语词。但是,听者如果一心记住前面说过的语词,那么要记住的词会很快超过人脑短时记忆能力的限度——七个左右。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人在理解语句时,都是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就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chunking)”(董秀芳,2002)。“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当构成一个句法单位或者虽不构成一个句法单位但在线性顺序上邻接的两个词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在一起出现时,语言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它们看作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而不再对其内部结构作分析,这就使得二者之间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最终导致双音词从旧有的句法构造中脱胎出来。由此可见,高的使用频率是句法结构演变为双音词的一个先决条件”(董秀芳,2002)。
      李行健(1982)曾指出,汉语的复合词,除联绵词和音译词外,大多是由词组演变而来的,因此,它们的结构规律同句法是一致的。石毓智(2004)认为,从历史上看,汉语的复合词多来自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结果就造成了汉语的构词法和句法的一致性。
      二、兼语式复合词的形成机制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思考、储存信息的载体,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交际性首先表现为通过言语来传递信息,而句子因表述性奠定了其作为言语的基本单位。人们在用一个句子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时,通常会用到这样一个习以为常的句式“我请他指导”,“他”既是“请”的宾语又是“指导”的主语。这种句式称为“兼语式”。“兼语式的特点是两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例如:‘风吹着雪花漫天乱飞。’‘吹着雪花’的是‘风’,‘满天乱飞的是雪花’,‘雪花’是吹着的宾语,同时又兼作‘满天乱飞’的主语。这种宾语兼主语的成分被称为‘兼语’,含有兼语的句法叫兼语式。”(胡裕树、范晓,1996)这种句式的线性序列是“S+V1+N+V2”,其中N必须是V2的施事,看作V2的兼主语,将V2看作N的谓语,由此可知,“兼语式”的提出依照的是语义标准。
      此外,兼语句式的第一个动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构成兼语句,常见的能构成兼语句的动词V1通常是表示使令、称谓或认定意义的动词,其中使令意义动词是最常见的一种。因有兼语存在的两个动词不共用一个主语,即第一个动词与全句的主语有主谓关系,而第二个动词与兼语有主谓关系,兼语与全句的主语无直接关系。如“老师叫你去一趟。”第一个动词“叫”的主语是“老师”。第二个动词“去”的主语是兼语“你”,兼语“你”与全句主语“老师”没有语义上的直接关系。兼语后可以停顿或插人状语,也就是说,第一个谓词后即兼语前不能有停顿,也不能插入状语,而第二个动词“去”前可以停顿或插人状语,即可以说成“老师叫你马上去一趟。”而不能在兼语“你”前插入状语或停顿。兼语句式的这种特点,为形成兼语式复合词提供了可能。   三、兼语式复合词的形成途径
      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同,加之词形成的方法和途径各有差异,以《现代汉语词典》收词为例,初步归纳出词形成的三种不同情况,也就是词形成的三种不同的途径:
      第一,运用造词创制新词,这是词得以形成的主要手段。人们在造词活动中,运用的造词法是多种多样的。葛本仪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曾初步归纳出8种,即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引申法、比拟法、双音法、简缩法等。如“人、山、布谷、咖啡、见、现、信箱、台灯、骨肉、开关、佛手、木马、伯伯、道路、外长、四化”等等。
      第二,社会共同将短语约定成词。如“国家、妻子、朋友、窗户”等等。
      第三,词的构形形式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独立的词。如“乱腾腾、空荡荡、大大方方”等等。
      所以,对于单音词尤其是形声字来说,可能是造词活动时创制的新词。换句话说,是人们在造词之初就在客观思维中存在的一类词;而对双音词来说,它的来源就比较复杂。根据葛本仪先生的造词法理论,“布谷”来源于摩声法;“咖啡”来源于音变;“骨肉”来源于引申法;“佛手”来源于比拟法;“国家”“朋友”则来源于约定俗成的短语。
      周荐先生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描写道:对《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做了统计,发现该词典所收5.6万余个条目中,单字有8795个;由单词根与单词根结合而成的双字格复合词有32346个;而其中可以用句法模式加以解释的双字格复合词有31237个,约占总复合词的96.57%。这些为数众多的词,有些本身就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如“暴虐”“草创”“泛滥”等。这类短语在词化过程中其句法格式随之被凝结在复合词的词根和词根之间。
      董秀芳(2002)认为,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是一个从句法层面单位到词汇层面单位的转变过程。双音词主要有三类历史来源,一是从短语而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其中,从短语降格而来的双音词最多。
      (一)源于兼语句式的兼语式复合词
      汉语词汇中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构成兼语句,常见的能构成兼语句的动词V1通常是表示使令、称谓或认定意义的动词,其中使令意义动词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外,兼语后不可以停顿或插入状语,也就是说第一个谓词后即兼语前不能有停顿,也不能插入状语,如“老师叫你去。”在第二个动词“去”前可以停顿或插入状语,即可以说成“老师叫你马上去一趟。”而不能在兼语“你”前插入状语或停顿。兼语句的这些特点,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为其简缩为兼语式复合词提供了有力的途径。例如:
      (1)【报审】bào shěn 报请上级或有关部门审查:设计方案已向城建部门~。
      分析:在阅读、交流过程中,理解是阅读的必经阶段,而理解就是组块组合的过程。比如说理解“报请上级或有关部门审查”这一句的含义时,在人的工作记忆中将“报请”“上级或有关部门”“审查”三个组块合在一起就形成这句话的意义。但在短时记忆中,组块时人们通常会忽略其中不太重要的信息如“上级或有关部门”,将自认为重要的信息“报请”“审查”重新组合,然后再通过中心词合并法将四个动语素“报请”“审查”中显著性程度高的动语素合并,进而形成一个兼语式复合词。
      (2)【迫降】pòxiánɡ 逼迫敌人投降。
      分析:在阅读、交流过程中,理解是阅读的必经阶段,而理解就是组块组合的过程。比如说理解“逼迫敌人投降”这一句话的含义时,在人的工作记忆中将“逼迫”“敌人”“投降”三个组块合在一起就形成这句话的意义。但在短时记忆中,组块时人们通常会忽略其中不太重要的信息,如“敌人”,将自认为重要的信息“逼迫”“投降”重新组合,然后再通过中心词合并法将四个动语素“逼迫”“投降”中显著性程度高的两个动语素“迫”“降”合并,进而形成一个兼语式复合词。
      (3)【请便】qǐnɡ biàn 请对方自便:我不愿意去,你要是想去,那就~吧。
      分析:在阅读、交流过程中,理解是阅读的必经阶段,而理解就是组块组合的过程。比如说理解“请对方自便”这一句话的含义时,在人的工作记忆中将“请”“对方”“自便”三个组块合在一起就形成这句话的意义。但在短时记忆中,组块时人们通常会忽略其中不太重要的信息如“对方”,将自认为重要的信息“请”“自便”重新组合,然后再通过中心词合并法将显著性程度高的两个动语素合并,忽略其中的名语素“自”,进而形成一个兼语式复合词。如“求诊、请赏、托运、征订、告贷、告借、托管、托运、护航、领港”等兼语式复合词都来源于兼语句式。
      (二)源于兼语短语的兼语式复合词
      通常所说的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叠在一起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形成一种连环形式,中间一项是宾主同体,称作兼语。例如:“催促办理”补足其语义等同于“[甲]催促[乙]办理(某事)。”同兼语句式一样,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V1也有一定的要求,即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构成兼语短语。常见的能构成兼语短语的动词V1通常是表示使令、称谓或认定意义的动词,其中使令意义动词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句法结构形式为:“VP1+VP2=V1+N1+V2+N2”,VP1表示兼语短语的前一项动词性词语,VP2表示兼语短语的后一项动词性词语。其结构形式不同与连动短语是在VP1与VP2之间有隐含的“兼语”存在。
      兼语短语到兼语式复合词也是一个句法特性不断减少,词汇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因而一个兼语短语能不能成词、容易不容易成词也就取决于它的句法特性的强弱。一个动词性结构如果及物性程度高,其句法特性就强,就更易成为句子;若及物性程度低,其句法特性就低,就更有可能由句法向词汇过渡。所以兼语短语变为兼语式复合词,一个必要的过程就是使句法界限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使本来分立的两个成分融合为一个认知单位,成为一个组块。在动词与动词所组成的兼语结构中,如果其中两个动词的动语素显著度高、可记性强、容易提取,那么其独立性就强,这个兼语结构就会在大脑中分作两个单元来贮存。反过来如果两个动词中的某一动语素的显著度低、可记性弱,那么其独立性也就变弱了,整个兼语结构就有可能作为一个单元贮存在大脑中,这就促成了复合化。   此外,一些兼语式复合词的出现是对某些兼语短语中某两个动语素反复连续使用的结果。反复使用中,逐渐出现词的性质并且越来越明显,词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因一些动语素自由组合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人们逐渐倾向于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再十分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及两个成分之间可能具有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这时它们就开始词化了。例如:
      (4)【促退】cùtuì促使退步:~派。
      分析:在动词“促使”与动词“退步”所组成的兼语短语结构中,如果其中两个动词的四个动语素“促”“使”“退”“步”都显著度高,可记性强,容易提取,那么其独立性就强,这个兼语短语结构就会在大脑中分作两个单元“促使”“退步”来贮存。反之,如果两个动词中的某动语素“使”和动语素“步”显著度低,可记性弱,那么其独立性也就变弱了,整个兼语短语就会重新组块,有可能作为一个单元“促退”贮存在大脑中。这就促成了兼语短语的复合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兼语式复合词。
      (5)【催办】cuībàn 催促办理(某事):此事已去信~,很快会有答复的。
      分析:在动词“催促”与动词“办理”所组成的兼语短语结构中,如果其中两个动词的四个动语素“催”“促”“办”“理”都显著度高,可记性强,容易提取,那么其独立性就强,这个兼语短语结构就会在大脑中分作两个单元“促使”“退步”来贮存。反之,如果两个动词中的某动语素“促”和动语素“理”显著度低,可记性弱,那么其独立性也就变弱了,整个兼语短语就会重新组块,有可能作为一个单元“催办”贮存在大脑中,这就促成了兼语短语的复合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兼语式复合词。
      (6)【呼救】hūjiù呼叫求救:落水儿童大声~|情况危急,赶快向总部~。
      分析:在动词“呼叫”与动词“求救”所组成的兼语短语结构中,如果其中两个动词的四个动语素“呼”“叫”“求”“救”都显著度高,可记性强,容易提取,那么其独立性就强,这个兼语短语结构就会在大脑中分作两个单元“呼叫”“求救”来贮存。反之,如果两个动词中的某动语素“叫”和动语素“求”显著度低,可记性弱,那么其独立性也就变弱了,整个兼语短语就会重新组块,有可能作为一个单元“呼救”贮存在大脑中,这就促成了兼语短语的复合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兼语式复合词。
      四、结语
      从兼语式复合词产生的理据、机制、途径等方面的阐述和说明,可知兼语式复合词不是造字之初就客观存在的一类词,而是语言材料与思维发展的产物。一部分兼语式复合词脱胎于兼语句式,是在使用某些兼语句式的过程中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其从旧有的句法构造中脱胎出来,慢慢浓缩成一个固定的词。另一部分兼语式复合词脱胎于短语,其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去除短语性质,提高词化程度,进而凝固成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3]葛本仪.汉语词汇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4]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
      (辛世霞 广西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535000)

    推荐访问:复合词 汉语 探微 兼语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