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关于校本教研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思考|初中校本教研制度

    时间:2019-01-17 03:27: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新课改以来,各校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方面都下了功夫,提升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术发展,推进了课程改革。但是。实践中的校本教研制度,在制定、操作、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探讨。
      
      一、校本教研制度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为什么花了很多功夫制定的制度却收效不大?多年来,我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多校本教研制度,都很充分、详尽,但往往都束之高阁,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成为一个挂在墙上、编进册子、可有可无的虚拟的制度,一学年下来所进行的校本教研只是学期初写写计划、学期末交份总结,为的是充实学校校本教研的档案,应付应付上级的检查,对教师和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制度中的内容有可能从始至终都是一字不变。勤快点的,每年换一份封面,修改一下制定日期,省事一点的,干脆不写时间,什么时候拉出来都能充数。之所以这样,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对校本教研熟悉不到位,认识不到位,许多学校和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校和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校本教研。甚至还有学校和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对这样一种教研形式有抵触情绪,认为加重了工作负担,不愿意踏踏实实搞教研。或者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搞教研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也做不了。
      2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很多时候,我们制定的制度都是给外人看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完全是两回事,之间夹杂了很多来自管理者和教师的人为因素。所以出现上面说的一回事,下面执行的一回事,完全成为相互分离的两张皮。我们的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多半是一种“非自主性的制度”。即制度的制定是自上而下、一厢情愿的,单一指令性严重,虽然有可能很完美。但是这样的制度往往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权利与权益。当教师的各项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时,教师很难有积极性去履行义务或承担责任,以至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完全分离。而且,这样的“非自主性的制度”多是闭门造车,缺乏可操作性,使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无从下手。
      3 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之所以制定的制度不能很好执行,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没有了监督机制,那么制度的实施无异于一盘散沙,低效的、失效的、无效乃至负效的现象,在所难免。没有监督机制,所实施的制度也只是隔靴搔痒,只在皮毛,更难谈得上自觉去执行制度了。同时,由于没有监督机制,使得制度的执行随意性很大。这样一来,制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4 与其他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其他制度分为教育部门的某些制度和本校的某些制度。与教育部门的某些制度相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部门制度的制定,所站的高度不同于学校,它的适应面更宽泛一些,趋于面上的普遍性,不能照顾到点上的特殊性;而学校的制度适应面相对较窄,既是对教育部门的制度进行的细致化,也体现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殊化,因此两者之间可能产生“摩擦”。与本校的某些制度存在矛盾,主要是因为管理者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缺乏预见性、远见性,相互间缺乏沟通,因此学校的各种制度之间缺少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一致。当制度之间有了“摩擦”时,就大大影响到制度的执行。
      5 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虽然我们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时都有一条特意说明:将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与考核、晋级、评职等挂起钩来。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无法较为准确地进行衡量和定性,加上受到其他条件所限,学校也很难对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激励,所以,制定的这一条款几乎相当于空话。空话说一次,大家可能还寄希望于下一次,说得多了,大家就不当一回事了。这也是缺乏自主性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校本教研制度改革的拙见
      
      基于以上对校本教研制度现状的分析,我进行了反复思考,主要有下面几项对策,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商榷。
      1 提高认识,解决思想根源上的问题。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实施校本教研,首先要认识到“校本”的三个基本要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确立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理念: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解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如果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那么再好的制度也是自制定的。这和学生学习一样,被动的学习总是不如主动学习的效果来得那么显著。同样,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教师就会从被动进行教研转化到自觉进行教研,也就实现了从低效化向高效化的转化。加入了自主性的教研,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 制度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制度是对行为的规范,校本教研制度也是对实践中研修活动经验的规范、提炼和升华,是以规范性的文件形式,系统地总结和固化了教师长期以来在研修活动和相关方面所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任何制度的制定,不是思想游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制度的制定,在过程上一定要民主化。也就是说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尊重教师的成长规律,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尽力提高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其次,制度的内容要全面,要基本涵盖校本教研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样会使教师进行研究时有据可依,能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参考,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还有,制度要具体化,可操作性要强。尽量避免泛泛之谈,避免理论上的东西太多,概念太模糊,要求不具体,不能让教师在实施的时候无从下手,使制度成为了摆设。另外,校本教研制度的产生,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应该是静止的,在保持它的相对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因为,它的参与者是动态的,参与者的素质也是动态的。它应该一面制约着教师的行为,一面又被教师连续变化的行为所影响而不断产生。至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活动之后,对教师的要求就应该不断提高,教研的目的也要不断修正。只有不断寻求一种有活力的新策略,才能让校本教研制度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式,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教师更乐意接受它。
      3 加强监督,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在行为没有成为习惯之前,是需要监督的,甚至是强力的监督,监督力就是执行力。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执行的监督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监督不仅仅是督促教师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还要为教师做好教研服务。制度的监督,首先要着眼于制度里的目标,重点在于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按照制度的目标,完成教研任务,让制度的实施过程落到实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认定问题、善于认定问题,并认定问题的主次,然后向制度的制定者反馈问题,协助制度的修改工作。整个的监督过程,不是一个强制的过程,套用一句话就是“监督是为了不监督。”这个过程,是一个修正错误、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过程,当教师的教研行为变成了一种习惯之后,校本教研制度里的监督体制,也就达到了最佳效果,也可以说进入了监督的最高境界。
      教师教研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校验制度的执行力。就如一个人的成长:开始时家长给喂食物,大一点饿了会要食物,成人后会自己找食物、做食物吃。当教师形成了教研的习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研目标后,就会自觉地寻求更高的目标,这时候,如果正好有科学的教研制度,那么,执行制度便是顺理成章的。
      4 更好地“磨合”各种制度,处理好制度之间的关系。首先,处理好校本教研制度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之间的关系。要明白,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是学校制度的母本,无论是细化还是创新,都不能脱离了基本方向,这样,就能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当然,光是减少“摩擦”是不够的,要让它们磨合好,还要经常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主管部门求得在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找到最佳的突破口来解决问题。
      在处理与校内各种制度的关系上,领导者要尽量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各种制度有一个整体的统筹安排,使各种制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提升,实现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避免了让教师在制度之间的相互矛盾中无所适从,增加制度之间的凝合力,实现教研目标。

    推荐访问:校本 教研 制度改革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