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在设疑解惑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_数学课上如何做好设疑自探

    时间:2018-12-27 03:39: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以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      一、设置问题,步步“诱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举例说明:
      1. 教师提出问题:△ABC的两边a=3,b=4,求c的值。
      大多数学生回答:c=5。
      教师故意设置陷阱,造成学生失误。
      教师问:为什么?
      学生答:根据勾股定理。
      教师问: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答:题设的三角形并不是直角三角形,不能用勾股定理,不能说c=5。
      为什么众多的学生都认定c=5呢?这是“潜在假设”心理造成的,学生很容易造成这样心理现象,以致造成失误,但一经指出,立即醒悟。
      教师又问:如果增加了“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
      多数学生回答:c=5。
      教师又问:c=5吗?我只是说△ABC是直角三角形,并没有说角C是直角呀?
      教师又故设一陷阱,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是科学性与艺术的统一。
      学生立即醒悟过来了。为什么学生又犯错误?还是“潜在假设”在作崇。
      2. 教师板书:“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3,b=4,求c的值。”
      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1)如果C是直角,则c=5。
      (2)如果B为直角,则c= = 。
      教师又问:讨论完整吗?(再一次设陷阱)
      又有学生上当:还有A为直角的情况未讨论。
      教师问:是吗?
      很快有学生回答:角A不可能为直角。因为a<b,故,∠A<∠B,所以角A不可能为直角。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设置陷阱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某一数学知识学完后,教师故意设陷阱或认认真真地出错,就可以创设下列情景:
      (1)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
      (2)诱使学生“中计”、“上当”。
      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上当”、“中计”后幡然醒悟,这种醒悟的效果,常常是正面培养无法达到的。在“醒悟”中,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思维的批判性随之而生。
      
      二、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情感活跃起来,教学的引入就要有趣味性。利用陷阱式问题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如在学习“切割线定理”一节,先展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一座楼宇,上面有王之涣的(《登黄鹤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笔者引入:“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办得到吗?”很多学生认为可以实现,教师说:“学了这节课之后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听得格外的仔细和急切,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学过“切割线定理”后,大家怀着急切的心情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带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外,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多。学生不禁感叹诗人想象之大胆、手法之浪漫。
      
      三、设置障碍,促其生疑,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和例题正面学习完后,若进行全面考查,学生一般只能掌握百分之六十左右,有的学生运用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常有疏忽之处,如不经提示,反复检查,仍找不出问题的所在。
      如在讲解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方法时,可让学生解下面的题目:
      已知m,n是方程x -2ax+a+6=0的两实数根,求a取何值时y=(m-1) +(n-1) 取最小值,并求最小值。
      学生利用配方法很快得到下面的解法:
      解:由题意得:m+n=2a,mn=a+6。于是y=m +n -2(m+n)+2=(m+n) -2(m+n)-2mn+2=4(a- ) - ,故当a= 时,ymin=- 。
      将上述错解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明辨真伪。不少学生一时琢磨不定,疑窦顿生,也就要求解惑,这时,抓住时机,启发和帮助学生找出错解根源:忽略了y≥0这一隐含条件,并给出了正确解法:
      解:因为方程有两个实根,故△=(-2a) -4(a+6)=4a -4a-24≥0即a≥3或a≤-2。
      当a=3时,y=8;当a=-2时,y=18。
      故当a=3时,y的最小值为8。
      这样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巧设悬念,让他们能从错误的解法中,领悟到正确的解法,并能愉快地接受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
      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特定的环境。陷阱式的问题,迎合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以好奇心为动力,推动其学习活动的进程。
      
      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形成学生数学的意识性
      
      笔者曾在竞赛辅导中与学生共同解过这样的一道题目:一张普通的白纸厚0.1毫米,假如把它折一百次,一共有多厚?
      一看这道题,许多学生这样回答:“大约数米,至多几十米吧!”然而,计算的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它竟有100亿光年。
      一张纸对折1次厚度为2×0.1,对折2次……对折100次的厚度为2 ×0.1。
      2 =1024≈10 ,所以2 ×0.1毫米≈10 ×10 千米=100亿光年。
      以上例子说明,仅凭经验或直觉的“想当然”进行判断往往与事实不符,常常导致学生的认识从“情理之中”飞到“意料之外”。那么,为何会想当然呢?这是学生缺乏数学意识所致。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心态和方法去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意识,就是遇到问题能自觉、迅速地想到数学,且能用数学意识看问题。通过上述不同形式的问题设置,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包括方法、结论等)是通向普通迁移的大道。”根据奥苏泊尔的迁移理论,促进原有知识向新的学习的迁移,不仅可用正迁移,有时用负迁移也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解惑 培养学生 思维 数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