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初探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情况

    时间:2018-12-27 03:38: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具体分析了建国以来现代文学的教学现状,紧扣学生培养目标,突破传统思路,既依据市场经济需要,又按照现代文学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并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现代文学教改措施。
      关键词: 传统 政治 艺术规律 市场经济
      
      现当代文学是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各高等院校开课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尽相同,但可能面临一些共同问题。现在,我就现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现代文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课时逐渐减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所谓厚今薄古,要为革命“立史”,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现代文学课的地位很高,课时很多,普遍都有200课时以上,甚至和古代文学不相上下。到八十年代,一些高等学校从现代文学教研室分出一个当代文学教研室,现代与当代是2门课,现代部分减少,当代部分单独出来,加起来也还有200多课时。那是真正当成“史”来讲的,可以讲得很细。这些年来,各种公共课、通识课增加,加上双休日等因素,基础课的课时不断递减。目前现代文学课只剩下86课时,加上当代86课时,共172课时,约等于过去的三分之二。课时的减少,整个课程的格局和内容、讲法当然也要随之改变。
      2.学生情况的变化。八十年代以前中文系是热门系,一般报考的考生都喜欢文学,中学阶段就已经读过不少作品与专业方面的书籍,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到了大学接触现代文学课,就马上接得上去。现在情况变了,考上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数不再是第一志愿,而且受应试教育的约束,中学阶段阅读的作品不多,甚至语言还不大能过关,踏进大学第一年就要学现代文学,学习起来自然会比较困难。而且为了今后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许多学生要选修其它院系的课程,甚至是第二学位的辅修专业,学校也鼓励这样做。有些学生还要考“托福”、考这个“级”那个“本”的,精力分散,“专业意识”不像以前那样明确。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不那么专心读书。现代文学课显然没有比以前好上了。要改革,就要充分考虑到现在学生普遍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想办法吸引他们,让学生有兴趣,这就得花上更多力气。
      3.本科定位的调整。以前大学本科就是培养专门人才,现在不同了,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到研究生阶段才突出专业。中文系以前专业划分比较细,大学生一上来就分文学、汉语两个专业,不同专业的现代文学课时与讲法有区别,文学专业的这门课比较细一点,深一些,课时也多一点。这两年又改革了。中文系招生不再分专业,一、二年级的课程全部打通,而且加上许多“专业导读”课,诸如论语、孟子之类,三年级才分专业,许多专业课就都挪到高年级阶段去了。据我所知,很多兄弟院校中文系就不分专业了。这样,在低年级开设的现代文学课程,就不能不适应这种变化需求,适当淡化专业性,多往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方面靠拢。在整个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现当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当前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门课的功能是否应当有所调整,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4.学理论资源的变化。以前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所依据的理论很是单一,现在则非常丰富,也就是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按照市场需要,又要依据文学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各种合格人才。这固然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课程增加活力,用什么方法理论进入似乎都可以,但也可能消解作为基础性课程所必要的知识稳定性。这种情况在当代文学教学中还可能更突出一些。相对于中文系其他一些基础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古代文学、文献学等,现当代文学学术规范就显得不够。这当然跟课程性质有关,但如何既借鉴和利用新的理论资源,把那些比较能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转化、融会到现代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又遵循必要的学术规范,保持教学内容相对的稳定,也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而且,这里还涉及一个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普及与提高兼顾,即教学要有一定的广度,也要兼具一定的深度,这是我们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完善。
      
      二、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所述情况,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就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的实际情况而言,现在中文系已经制订有统一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因此每位教师的讲法可能不太相同,但都在努力适应社会变迁和市场的需要。这些年来,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院系领导关怀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主要做了下面一些尝试:
      1.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从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门课很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所谓文学史“规律”的掌握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文学思潮、文学论争讲得较多。那时思想观念的灌输远比对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更要受到重视。现在则把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到为较突出的位置。这可能比较适合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八十年代中期讲现代文学史课,大概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和文学史知识,三分之一讲文学流派与各种创作文体的发展变化,三分之一讲重点作家。现在我们则变为用一半课程讲代表性作家,其中有10位作家专章讲述,即分别用2个以上的课时,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另外还有大约15位比较著名的作家也分别用1个课时左右来讲述,如周作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戴望舒、艾青、张恨水、孙犁等。这样,作家作品的讲授就用了全部课时的一半。剩下的课时中又还有一小半讲文学流派和作品文体,也还离不开作家作品分析。除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学思潮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内容用几个专门的课时讲述,其他文学史现象和知识大都穿插结合到各个作家作品的讲析中。这样,虽然课时大为减少,但内容比较集中,重点突出,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主要作家的特色、贡献和历史地位就有了比较清晰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把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嬗变的线索大致串起来,获得一个“史”的印象。当代文学的情况则稍有不同。因为当代文学史距离当下太近,本来“史”的线索就不突出,评论的成份自然会比较重。我们的当代文学课程有意稍微强调“史”的份量,特别是对五十年代文学现象的历史分析,近来得到重视和加强。
      2.把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文学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多数教师上课都会强调要求学生阅读作品和分析作品。现在的社会“诱惑”大多,学生都很忙,现当代文学作品是越读越少。我们给学生上课之前,都会为学生开一份必读书目,其中大部分是作品,少量是研究论作。这几年开出的书单篇目还不及八十年代篇目数量的一半。但事实上学生还是读不完。所以我们有必要把阅读量再适当减少一些,突出重点,严格要求,并把是否读过主要作品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解,注重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所产生的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并把它作为现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另外,过去沿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要改变。我们曾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主讲或者讲座的方式,效果不错,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比如讲到茅盾《子夜》时,我就曾经布置学生在精读作品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一个似乎很难有现成的确切答案,却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独立思考的问题:“《子夜》的主人公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评价?”要求学生们预先写好发言稿,选出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在班上发表,然后讨论,最后逐步引导学生得出较合理的答案。又如,在讲到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有关“精神胜利法”时,给学生布置课堂讨论:谈谈你对“精神胜利法”的理解。并告诉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对“精神胜利法”有不同理解,应对“精神胜利法”有一种辩证的认识和理解。大家都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学生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作品,而且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人际交往。我认为现当代文学课还是要立足于“文学”。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精品,但也不能因此而不重视文本分析,特别是对现代派艺术的审美分析。现在学术研究界有“文化热”趋向,要特别注意不能把现当代文学史讲成文化史、思想史。
      3.强化写作锻炼,把前面所说的能力培养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这样,现当代文学这门基础课程就可以更扎实一些、更实用一些。我们一般在开课之初就布置一次小论文,以从中弄清学生的写作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转变学生中学阶段那种应试式的学习方式,逐步向文学课及论文训练的方面转变。学期中间还要写一两篇小论文,并且都有一些讲评,期末考试的题目也都类似小论文。这样,就能够培养发挥多数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水平,力图把现代文学这门课程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近年来我们还强调所有基础课都要更多地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并努力把平时上课的小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这几个环节尽量贯穿起来。现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探讨,中文系的学生培养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文科专业比较有什么更“强项”的地方?我认为是“语言文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包括文学感受力和对现实事物一些现象的感受能力与评判力,而这一切还要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中文系不一定要培养作家,但应当能培养“写家”。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最好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这样做,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4.基础课与专题选修课的合理设置。现当代文学基础课一般都是在低年级开设,那时学生还没有上过文学理论和古典文学一类的课程,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讲授,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从而获益,又能逐步转变传统应试式学习方法,这是现当代文学基础课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其实本科基础课并不那么容易上好,长期以来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都是请有经验的教师来上现当代文学基础课的。其次,我们正在注意基础课与专题选修课的衔接。如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和批评研究以及学术史等等,这几个方面都要开出一些课来。中文系的选修课比较丰富,每学年大概都开出几十门,其中现当代文学就十多门。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教师开专题课主要立足于自己的近期的研究,而不一定是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难免因人设课,缺少统筹。有些教师的专著出版了,觉得没有必要讲了,这门课就不再开了。如何设计一些主要既对本科生的专题选修课和基础课有更密切的衔接,又能够在学习方法与学术眼光上给高年级学生多一些学习指导,我们还应当继续进行探索。
      应当承认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的确有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包括学风浮泛等现象,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现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较多,高校的各种量化指标也“逼”着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争课题、搞科研。教学的本职工作反而关注得较少了。同一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如果能够多一些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会有利于促进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初探 现代文学 中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