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互文性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的启示: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答案

    时间:2018-12-23 19:53: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互文性理论认为没有纯粹原初的文本,文本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每一文本都从中提取已被写过、读过的段落、片段或语词,从来不存在‘原初’的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这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尝试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方法、课文的“引言”和写作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文性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 教学
      
      引言
      
      如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大高校都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作出不同的尝试。其中课堂多媒体化,网络自主教学的体系建设,学时分配的改革都是改革的重要特色。自主学习,网络学习成为了各高校热点。回归本位,教师也应该思考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本文尝试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现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1. 理论依据
      
      索绪尔(1974:78)认为:“语言是一个互相依存的语词系统,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语词的确切含义都是与其他词语相互依存的结果。”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之后产生的具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互文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为相互交织、重迭之意。该词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潮交替的法国。1967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法国符号学家克里丝蒂娃博士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用它来表示不同语篇之间的联系,并把它引入文本分析和文学批评。克里丝蒂娃的互文性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文本中心论的传统观念。互文性有被动互文(语内互文)和主动互文(语外互文)之分。被动互文涉及话语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而主动互文指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在文本的理解过程中主、被动互文相互交织,但通常互文性更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认为没有纯粹原初的文本,文本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罗兰・巴特指出:“每一所指的位置都可能被其他能指取代过,能指所指涉的与其说是一个概念(所指),不如说是另一些能指群。它们可以互相指涉、交织、复迭;同样任何文本真正成为文本时,四周已是一片无形的文本海洋,每一文本都从中提取已被写过、读过的段落、片段或语词,从来不存在‘原初’的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2.互文性为读写课程教学提供新思路
      
      2.1 语言现象的教学模式
      在词汇、表达等语言现象的学习上,现行教材普遍的设置是,就同一主题设置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三篇左右的文章,文章字数适中,生词量控制在与课文总词量之比为5%左右。
      在现今多媒体课堂下,教师通常会针对文章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图文声像多方面的输入。这种多媒体输入优势已为大多数学者认同。但“学习者的兴趣和新鲜感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多媒体词汇教学的记忆有效性会有所降低。”(王斌 陈静,2006)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无限制地、机械重复地加入多媒体素材来吸引学生注意,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们仍需对语言现象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在互文性的观照下,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制而成。所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把握,除了现在流行的图文并茂的做法,我们还可以尝试以补充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师应该尝试找到一些文章,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把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互文性输入)。当然,教师的互文性输入材料要经过筛选,从互文性角度讲,必然存在与课文语言现象层面上类似的文章,即其文章中会出现课文中的语言点。教师不必把文章完整呈现,而应经过自己人为加工,使得文章的语言点再现率更高,把课文的重点词汇尽量改编到所选材料当中。另外,应该把文章内容缩减,使得适合课堂讲解。也应该把文章的一些未要求学生掌握的语言现象去掉,以简单表达代之。
      总而言之,此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完整内容的文本中重复接触所学的新词汇,使其产生共鸣。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课文的语言点通常在整本教材中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某个新单词很可能在教材内所有文章都找不到二次出现。学生对该单词会感到生僻,无法产生共鸣,从动机上会觉得该单词用处不大,因此产生了对学习该单词的厌倦而变成机械地应试式的背诵。而且教师针对该语言点举例句的时候,该单词的出现尽在学生的预期之内。因此无论多么色彩斑斓的幻灯片也无法长期吸引学生注意。然而我们都知道,学生之所以对新单词没有产生共鸣是因为学生的阅读太少,而不是词汇本身活跃度不够。但如果叫学生进行课后泛读,由于范围过广,很难高频率地再遇上课本中所学的新单词。因此教师很有必要选出“互相指涉、交织、复迭”的文本输入给学生,让学生更快习得重点词汇。教师把一篇补充阅读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是在无预期状态下阅读到在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文本中出现的重点词汇,而该文本再次出现的新单词也是无序的。在这种“意外”之下,学生能非常容易对该单词产生共鸣,并更深刻理解该单词的用处。而且在动机上使该学生觉得学得该单词能在真实阅读中派上用场。
      2.2 互文关系中的“引言”
      克里丝蒂娃也强调了互文关系中“引言”的作用。“A text is not merely an amalgamation of ‘bits and pieces’ culled from other texts. Nor should intertextuality be understood as the mere inclusion of the occasional reference to another text . Rather ,citations ,references ,etc. for some reason..”(Hatim & Mason, 2002:128)从这个观点看,笔者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得出两点启发:
      首先教师应该特别留意课文中出现的“引言”,让学生思考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一句话,用意在哪,了解此“引言”的精彩之处。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Unit 1中,描写时间观念很强的美国人时,引用了一句话“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此话在别的什么文本中有出现,为何出现。并分析一下美国为什么会从slave的角度谈时间,中国人却很少这样形容。由于“引言”的重要性,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句子,从中窥探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漂亮句子,作为学生写作时的“引言”。在新视野教材中,有一个练习是叫学生把课文中的某一段大声朗读直到背诵下来。这种毫不说明原因就让学生背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对这种填鸭式的方法普遍感到反感。但是,从“引言”的重要性角度去引导学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笔者通常会给每篇课文找几句特别精彩的句子(highlights)。并在课堂上指出来与学生分析,告诉他们句子精彩之处在哪。也同时叫学生思考,如果这句成为你写作中的“引言”,你在什么情况下能用上。在发掘该句子的深层用意之后,学生可以思考出完全与课文不同的文本背景使用该“引言”,在这个思路底下,学生对那些句子会特别喜欢,自觉背诵,并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语言点,培养了语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些“引言”放置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后,这些文章反过来又成为了互文性的重要素材。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的文章所带的思想交流最为深刻。回到2.1所提到的模式中,这些文章可为教师日后读写课教学所用,经过适当的修改后能成为极佳的互文性输入。
      2.3 写作的互文性模式
      在当今教学改革之下,写作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演变。传统的方法通常是学生就教师给出的命题写作,统一交给教师评阅。也有许多教师提出,学生应该互相修改作文后再提交给教师修改。而有些教师会叫学生在写作中参考教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这也已经是互文性的重要体现。现在网络的诞生也带来新的写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如Yahoo! Group网络空间(韦汇余 李宗利 王磊,2007),利用博客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等。但这些新模式的技术手段要求较高,并非任何地方都能轻易实现。
      在互文性观照下,互文性更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认为没有纯粹原初的文本,文本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尝试找出新的模式:互文性的写作模式。例如可组织学生两个人为一组,教师给出写作命题,先让组内一个学生就该命题写出一篇作文,然后要第二个学生阅读该作文,在该作文观点基础上整理修改,加入自己意见,并鼓励引用前者好的句子观点,作出第二篇作文。而教师所做的是在两篇文章间作出过程性评估。甚至教师可让第三个,第四个学生基于之前文本进行写作。此模式优势在于:在文章逐渐演变过程中,学生其实是在进行文本交流。学生在阅读其他学生的文本时,必定会思考一些未表达清楚的句子的意思,去掉错误的或不好的词汇和句子,保留好的意见。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目的变为不是纯粹的交教师批改的作业,而是一种交流工具。写作也变成了非独立的行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总结
      
      互文性的理论观点不仅能开拓教学的思路,也能为学生学习方法提出新的方法。如让学生课后去找与课文类似的文本,把课文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替换进该文本。这种学习方法能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搜索的能力,也同时对阅读中产生的类似词汇产生共鸣。新的时代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在不断创新。本文尝试通过互文性的角度来思考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Hatim,B & Mason,I.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uage and Education Press,2002.
      [2] Saussure,F. D. Course i n General L i nguistics[M]. London :Fontana/ Collins,1974.
      [3] 克里斯蒂娜・豪威尔斯・德里达[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 王斌,陈静.多媒体输入与文本输入的词汇记忆效果对比研究[J].外语界,2006.
      [5] 韦汇余,李宗利,王磊.构建基于体验英语――写作训练系统的网络写作教学平台[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

    推荐访问:读写 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