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

    时间:2019-05-18 03:27: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人民大众作为一个多元主体的群体总代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本文初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领导下的由理论宣传工作者宣传理论、人民群众作为实践创新主体学习并验证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主义“化”大众的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多维主体互动的多向度过程,是不同的主体在“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工具或是手段中承担不同使命共促大众化进程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3-0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没有主体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开将举步维艰。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主体的特性,揭示主体的功能,可以增强大众化主体能动性的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内涵,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多样性与互动性。这也是时代的一种现实需要,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科的完善,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素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内涵界定及构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化”大众,大众“化”理论由理解到认同再到信仰并为之行动的多向维度互动过程。“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所谓的主体就是指活动着的人,人之所以作为主体恰恰在于他是活动的主体。任何活动也总是主体的活动,总是反映或是体现着一定主体的需要、愿望和目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分析,应着眼于“大众”,立足“大众”,从“大众”的视角满足大众。但人民大众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根据观点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和类别,且不同层面和类别的民众对理论的诉求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活动和主体是内在的统一。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来源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对“大众”活动内容的提炼中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包含领导主体、宣传主体与实践创新主体在内的主体系统,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讲却又都充当着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互主体共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一些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广泛的实践来源,首先,体现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这一实践中的主体一员的经验总结,人民群众也就成为了这一大众化过程的实践创新主体;其次,他们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体现在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理论和学术所进行的研究与探讨,所形成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一种学术结果;最后,便是我党的领导者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入了解国内外国情,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整合、提炼、升华人民群众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工作者的创新成果,使其成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的结果,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升则是三者主体互动相融的集中体现。理论创新来源中的三大主体各自在其中履行相应的职责,也互为交织互补,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理论宣传、普及系统,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这三方面的理论创新来源也就形象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中三大主体的具体内容,也明确的表明着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地位及主体职责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主体、理论工作者,作为宣传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实践创新主体的主体系统的辩证的互动交织运行过程,而这种辩证的互动交织中的相对性和互为性也一样的体现在了其任务和作用的分工合作互补上。
      所以,本文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理论宣传工作者宣传理论、人民群众作为实践创新主体学习并验证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主义“化”大众的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多维主体互动的多向过程,是不同的主体在“化”的两端承载不同使命的相互交织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主体的任务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主体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的改革与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决定作用。建党90周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为了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就必须要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不偏移。毛泽东同志说过:“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 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过:“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2] 江泽民总书记更是明确地指出:“抓党的建设,首先要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因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3] 胡锦涛总书记也就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强调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4] 因而,作为一种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它首先就是一种政党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风尚。如何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大众的群体意识,这无不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成为核心主体或领袖主体,确保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它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提炼、精化大众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创新成果,升华其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同时它也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制定科学规范严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其他大众化主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以确保和其他主体共同顺利推进大众化的进程。履行领导主体的职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前进,也就是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这样的领袖群体作用和借助国家机器来实现的。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宣传主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是关键,而宣传队伍建设则是关键中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在理论与学术的研究探讨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学术结果。他们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有力的中坚力量,是向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在研讨学术与政治的关联,探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也渗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的施政方针中阐发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然而理论教育不是热衷于搞书斋里的学问、搞学理式的说教,要使“大众化,就是变得和人民群众一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广大的理论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的就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同时能有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有为民、亲民的服务态度,能在宣传工作中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懂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方可找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点的在推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与时俱进的方针政策,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宣传主力军。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主体
      立足于群众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人,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被动性、主动性、能动性等特征,而能动性却是其根本的特性。这就说明,人民群众作为受教的主体,他们在某些程度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其特有的能动性还是使大部分的人存在着主动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问题,存在着主动的接受或是消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问题。他们通过鉴别性和选择性的“输入”与“输出”,使其在理论成熟、内化的情况下,也会外化其行为习惯,并由此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到认可乃至信仰的高度。其实践经验的结果便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广泛的理论来源。这说明人民群众在所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到认可乃至信仰高度的学习与自我学习中所掌握的新鲜经验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经验与聪明才智的积累是理论工作者及领导干部在整合知识研讨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以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实践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走向,既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也要使其外化为其行为习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折不扣的实践创新主体,其在实践中不断体现着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理论走向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教育过程,其主体都是相对的,也是互动的。主体由于都是具有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大众化这一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传授者即是主体也是客体,传授者必须先当学生才能当好先生,受教者即是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必然是从单级走向多级,呈现‘主体—主体’、‘主体—客体’的双重关系。”[5]在这一关系中,其主体需要的是注重储备各自的主体条件,不断提升各自的主体素质,提高各自主体的内化功能,从而加强外化理论的能力,只有这样各主体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应有之责,应尽之务,也才能使各自的主体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才能更有成效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玲.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向度[J].创新,2010(6)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主体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