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让“情感”在课堂中流淌:你的课堂 历史中流淌

    时间:2019-04-25 03:28: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片土壤上。”情感是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原动力,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拓宽人的理想,增强人的爱心。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加强语文的感染力,才能真正让语文对人的教化与陶冶功能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一、巧设导语,情感驱动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也需要用心灵去拥抱它。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在教学中,如果教者能做到“披文入情”,以“情”再现课文的意境、氛围,以“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将有助于他们“沿波讨源”。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风格各异。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开讲方法,让学生每开始接触一篇新课文,都因为教师巧妙的导入,感情波澜受到推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我在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西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会烧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这危难时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的预测到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战局出乎常人意外,成为美谈。具体战况如何,且看课文怎样描写。如此导课风趣幽默,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设下悬念,激发探求欲望,学生乐听乐学。
      二、入情入境,情感沟通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让学生从中接受到更多更深的情感教育,主要还在于教师的情感色彩和诱发能力,教师先受到感染,先进入角色再加上科学的授课艺术,形象的表情动作来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通过故事情节的再现,增强感情色彩,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入情入境,伴随情感活动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教学《手捧空花篮的孩子》时,在课堂上为了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更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思维点: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4.当雄日成为国王后会怎样治理国家?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做到人人参与。大家都不想放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个个真情流露。然后是全班展示表演,孩子们妙语连珠,激情四射。他们的思维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得到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在这一刻得到熏陶、感染和提升,达到了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的目的。
      三、角色体验,情感交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在教学《掌声》一文时,我在学生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四、联想感悟,情感升华
      情感是一种心智活动过程,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在感性直觉中包含着深刻的理性认识,形成和谐统一的悟性。没有想象与联想就谈不上用心灵去体验作品蕴含的感情世界,因为作者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状物抒情,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唤起联想、想象,诠释作品的空白和不稳定性,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才能把学生导入作品内蕴的“彼岸”。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逆着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小女孩没有死,结果会怎样?”学生们议论纷纷,思维驰骋,答案也精彩纷呈:一个学生说道:小女孩的死,全怪当时社会黑暗,太不公平了,不知道有多少穷苦孩子死于饥饿寒冷之中。学了这篇课文后,我非常同情文中的那个小女孩,但我更恨那黑暗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同时也更进一步体会到我们的幸福,体会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该努力学习啊!假如小女孩能来到我们中间,我一定让她吃饱穿暖睡好,还要她和我一起上学……这样,就把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的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情感交流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存在于学生与文章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情感”在课堂中流淌,把参与和思索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入情入境的学习中得到发展。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将自己的个体生命融入到文章当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便会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美好享受,语文学习对他们而言,也就不再是负担,而是向往。自然,语文教学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美好境界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金谷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流淌 情感 在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