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19-01-13 03:35: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各自的优势,正确处理效率和效益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关于有效教学的解释,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学者沿用经济学的观念来解析有效教学中的“效”,强调它包含效果、效益、效率三重涵义,进而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效益和效率两个概念都来自经济学,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效率与供应方的相关因素密切相关,而效益注重于需求方的相关因素。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效率与投入和怎样加工有关,而效益则与产出相关。效益是做合适的事,而效率是合适地做事。
      在教学中如果错过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关键期,教学是无意义的。同样地,为了产生渴望的学习结果,但耗费过量的资源,也是不可取的;或者没有针对合适的教学对象,也是低产出的,反而浪费稀少的教育资源。“有效课堂教学”可理解为:成功高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结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中效率和效益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主要应体现在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共同追求上。
      有效果: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结果通常用目标评价加以测量,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要与预期教学目标相一致,表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有效率:效率通常意味着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精力和最省的费用达到目标。有效率指在计算取得的教学效果时必须考虑其投入产出比,也要考虑教学的过程与策略。学生、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承受的心理压力都应当考虑在内。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等方面,尽可能使用最少的投入以获取同样的或更好的结果。
      有效益:有效益与学生达到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达到教育投入者方面的要求。效益应当是多方面的,不仅要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并且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内化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它不仅包括协作交互工具、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自我评测和评价工具等,还包括一些独特的支持工具,如知识表征、认知留存和知识可视化工具等。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既使是再先进的设备或软件如果运用不当都不能被认为是认知工具。当人的内部认知能力加上外部设备的促进能够对认知进行最佳的处理、信息技术充当认知工具时,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引导分析抽象综合、促进理解内化转化、产生意义建构,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人工制品在设计制作中,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内在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体现着课件设计者或教师的思想轨迹,不仅提供了知识、信息,同时还包含了对它们的分析、推理。学生以课件为支持进行了一系列的智力操作,经过反复的练习后,这些操作得以内化成为认知留存,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形象具体的多媒体信息内容,升华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层面,融入到他们的思维之中,并深入到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上来,从而实现了思维的自然过渡,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应用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当前教育界迫切呼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课程理论、课程设计新模式的出现。构建这种全新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顾明远教授所说的,“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在信息技术介入教学以后,已形成了许多成熟的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教授型、个别辅导、操作与练习、教学模拟等模式。还有典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等等。精彩网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侧面,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面对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来选择。
      3.重视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英国教育家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交流情感、平等对话的精神性交往,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同时,也是教学双方共同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思想和自我价值,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学习的充实和成长的快乐。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寻求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关系的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扭转了师生双方占有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局面,学生因为掌握了信息资源而得以真正实现学习主体的回归。教师要放弃权威观念,要尊重学生,充分信任、了解学生,通过人与人、人与机的自由交流、感染和帮助,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心理气氛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智慧自由放飞,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4.努力实现教学艺术、教学技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言:“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教学过程的审美性特点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要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统一,其中内在美指教学内容富有的科学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而外在美则主要是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课件设计等的形式美,包括民主的教学氛围、灵活的教学组织、抑扬顿挫的口语表达、丰富细腻的手势体态、清晰明快的多媒体画面设计、友好且灵活的交互形式,以及自然和谐的过渡衔接、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等。
      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结合起来的过程也不是凝固僵滞的,而是随着教育内容、教育情境和教学课件、教学模式的变化生成一种动态美。教师会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艺术美、课程内容的内在科学美、课件多媒体信息呈现的形象美的和谐一致,把原本冷冰冰的教育内容活化起来,并以赏心悦目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出旷达的审美意境。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经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教学意境突破时空、虚实相生,产生美的共鸣,激起学生内在美的升华,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
      5.谱就张弛有致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节奏,引发教师、学生、课件三者情感上的“共鸣”
      所谓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的速度及其规律性的变化。教学节奏是教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中要努力寻求课堂教学节奏、课件内在节奏的和谐一致性,把口语表达、提问等课堂教学最常用的表现手段加以节奏化的处理,会收到较好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规律,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综合运用技能技巧来创造师生的“同频”。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熟悉学生思维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共振”。当教师的教学艺术、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间就会产生思想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要充分挖掘、体验课程中的情感,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将教师自己、学生、课件三者的情感巧妙地统一起来,才能在情感方面与学生“同频共鸣”。
      6.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思考,调节学习策略,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来促进教师如何教;而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调节自己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如何学。这种师生的相互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技术是否恰当地介入教和学的过程,是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师生关系、人机关系是否融洽,课堂教学氛围是否和谐,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以期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自我完善。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初探 教学策略 环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