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音乐课教案_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时间:2019-01-10 03:17: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课程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课改后的新课堂应受新理念的指导,但知识学习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接受规律。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现象 创新
      
      前段日子,我们开展了“音乐课改”竞赛课。我参加了此活动,在活动中也听了不少教师富有创意的音乐创新课。这些课体现出音乐艺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巨大作用。虽然让人受益匪浅,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颇值得人深思。
      现象之一:音乐课该不该用琴?
      一堂音乐课中不能缺少音乐,当然就少不了动听的琴声。琴是教师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是课堂上学生的“第二教师”。琴声可以代替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可以带领同学们去自主地学习新歌,可以表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总之音乐课中的琴声,能带给师生许多听觉上的享受,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一个“好朋友”、“好伙伴”。
      但现在的有些课上,已经看不见“琴”的踪影。有的教师一堂课从始到终都在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作用,但随之引出另一种现象:录音机或VCD取代了琴的位置,听录音发声练习、听录音学唱歌曲……虽然录音机或VCD的音响效果丰富,配乐动听,但教师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调式音高是不是适合学生?伴奏的旋律声部是不是很突出?等等。
      以前使用琴时,教师在教授新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调式的高低,而伴奏是突出旋律声部让学生尽快熟悉旋律,可以跟着琴自己学唱歌曲。这样就不用教师一句句地教唱。教师在学生跟琴自学完歌曲后,再进行适当纠正与指导。而现在的音乐课中,过于依赖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而忽略最重要、最基本的“朋友”――琴的帮助。不顾及学生是不是在声嘶力竭地跟着伴奏带演唱,或旋律的演唱是否正确、清楚,感情是不是表达贴切,而一味地强调说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学唱歌曲。完全抛开琴去教学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呢?
      现象二:教师上课话该讲多少?
      新课改强调:要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进行根本性的转换,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激励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话不敢讲,怕讲多了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课堂上教师常常只讲比较呆板或单一的几句话,甚至应该讲的也用多媒体手段代替。
      音乐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辟精炼。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的语速、语调、节奏都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这样学生才会把握音乐的脉搏,全身心地感受语言的美。
      所以,音乐课中还是有许多环节需要教师放心、大胆、恰如其分地去讲,如:课的导入、对学生表演的肯定、课中重难点的引导,甚至新知的讲授,让教师的语言成为点睛之言,解惑之语。可以采用生动的故事、猜谜、诗朗诵等形式,我想一定会起到其他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现象之三:律动、歌表演能不能教授动作?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都有同感,这就是进行了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所以课堂中应该加强律动和歌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律动和歌表演是最能表达的欢乐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和谐。
      现在音乐课上否定了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注重素质能力培养,注重教学中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到真知。这样就形成一种现象:一首歌曲学会了,该进行律动或歌表演时,教师一个动作示范都不做也不管学生对歌曲中的事物是否了解,就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表演。如:一年级课中有《小孔雀》的歌表演。学生在生活中不常接触孔雀这一动物,所以对它的动作和特征不了解,编不出什么美丽形象的动作,而教师这时可以示范几个动作或用放录像观察孔雀等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创编,效果及课堂气氛会好得多,学生也就不会达不到所预定的目标状态了。
      现象之四:课堂上组织教学还要不要?
      现在音乐课比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也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注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却又忽视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去表演,有的学生是在相互表演、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乱窜,结果本来很好的表演环节变得乱糟糟、闹哄哄,而教师也不去动脑筋想该怎样组织教学,以为这样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课堂纪律组织也是必要的。不一定是命令式的语言:坐好,回位置,等等,可以用一个眼神,一组动作,一串跳动的音符,让学生明白是停下来还是回到座位。正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对进行表演的孩子们说:“我们学小鸟飞时,同学们每个人飞的动作不一样,做的真好!现在你们能排好整齐的队伍跟鸟妈妈一起飞翔吗?”教师扮演鸟妈妈,学生很自觉地就跟在教师的身后进行表演,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这样有艺术的组织,使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又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因此,教师应灵活理解新理念,不能偏激。我们提倡的音乐创新教育应结合实际及音乐学科的特点,使音乐创新课充分体现音乐性、情感性,让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参考文献:
      [1]周琦.带路与指路.中国音乐教育,2003,(5).
      [2]许红梅.虹梅音乐网.
      [3]《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推荐访问:音乐课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