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中学数学建模初探 数学建模常用软件

    时间:2019-01-06 03:29: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重要途径与手段。数学作为学校的三大基础科目,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数学建模就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本文论述了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建模的一般解题方法,数学建模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教师应通过数学建模案例分析,紧扣数学建模,努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建模 常见方法 基本步骤 具体方法 案例分析
      
      一、渗透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必需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需要我们用已知的或未知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教育,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引起巨大反响,称其为:适应世界性高科技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教育。在我国,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全国普通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传统的中学教学和教材体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一些传统的、陈旧的观念认为:只要先学好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数学这方面就是简单的、容易的,那是步入社会以后的事情。这些观念导致数学成了纯理论意义上的数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这样,许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反而经常受到压抑、否定,甚至被扼杀,导致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学以致用”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改造世界、改造生活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能及时地了解动态、改变观念、适应形势、推动教改,大力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建模的常见方法
      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建模方法有: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等量关系(不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变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涉及图形的,建立几何模型;涉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建立统计模型……这些模型是常见的,并且对它们的研究具有典型的意义,这也就注定了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在中学阶段,数学建模的教学符合数学新课程改革理念,也符合时代的需要。通过建模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构建、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来完成建模过程,认识和掌握数学与相关学科及现实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1.模型准备: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作出计算(估计)。
      5.模型分析: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6.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如果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差,则应该修改假设,再次重复建模过程。
      7.模型应用:应用方式因问题的性质和建模的目的而异。
      四、中学数学建模分析的具体方法
      中学数学建模分析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关系分析法:通过寻找关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
      2.列表分析法:通过列表的方式探索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3.图像分析法:通过对图像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五、中学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认真审题。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其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根据数量关系,联系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最后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按上述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我们如果要验证它是不是符合实际,理论上、方法上是否达到了优化,就要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例1:小王上周五在股市以收盘价(收市时的价格)每股25元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在接下来的一周交易日内,小王记下该股票每日收盘价格相比前一天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①星期二收盘时,该股票每股多少元?
      ②周内该股票收盘时的最高价、最低价分别是多少?
      ③已知买入股票与卖出股票均需支付成交金额的千分之五的交易费。若小王在本周五以收盘价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解:①星期二收盘价为:25+2-0.5=26.5(元/股)
      ②收盘最高价为:25+2-0.5+1.5=28(元/股)
      收盘最低价为:25+2-0.5+1.5-1.8=26.2(元/股)
      ③小王的收益为:27×1000(1-5‰)-25×1000(1+5‰)
      =27000-135-25000-125
      =1740(元)
      答:小王的本次收益为1740元。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建模,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个逐步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起点要低,教学形式应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在开始的教学中,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介绍知识的应用背景。在应用的重点环节结合比较多的训练,如实际语言和数学语言,列方程和不等式解应用题,等等。逐步扩展到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描述一些实际现象,模仿地解决一些比较确定的应用问题,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供的数学应用问题和建模问题,最后发展成能独立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它。由于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建模思想,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实际问题背景的分析、参数的简化、假设的约定,又要重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过程,数学知识、方法的转化、应用,不能仅仅讲授数学建模结果,而忽略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给学生扩充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也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因此我们不应该沿用“老师讲题、学生模仿练习”的套路,而应该重过程、重参与,更多地表现活动的特性。
      
      参考文献:
      [1]卜月华.中学数学建模教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2]吴文权.中学数学建模引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1):97-100.
      [3]方明一.初中数学竞赛讲座(初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初探 建模 中学数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