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

    时间:2020-03-01 07:16: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椐专家研究预测,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 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时时充电,以适应变动不居的社会。一劳永逸的学习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营造自身的造血系统,掌握学习方法比学习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⑵ 合作能力: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的必须走相互合作的道路。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各自的缺陷,唯有相互合作才能构造出整体和谐的力量。因为,现代人杰拒绝“单挑”。�
      ⑶ 竞争能力:21世纪将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比较完善的社会,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竞争法则来配置资源的,竞争就是要实行优胜劣汰,法律保护个人和集体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合法的收益,在社会上先富裕起来并且获得应有的地位。�
      ⑷ 抗挫折能力:激烈的竞争必然会导致相应的困难和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坚强的生存发展能力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
      ⑸ 消费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为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能力,还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只会创造不会享受,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创造美好的未来,不仅为他人,不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能力体现工具价值,享受生活,即消费能力确证主体价值。未来的人应当是工具价值和主体价值的合法有机统一。
      ⑹ 身心健康方面: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一般来说,人应当热情、自信,热爱生活,不坚强的意志力,有个性,有主见,有较强的自控力,不为潮流或时髦所动,有健康体魄,充满活力,有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科学生活的习惯,能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国际国内一些成型的心理学理论,主要从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综合素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高中数学学习的心理
      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一开始并不是都喜欢数学,而且而且某些班级相对集中了较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原来的班上都是尖子,而现在高手如林,自己很难显现出来,使得有些学生心态失衡,加上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由于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变化等方面原因,使得刚开学时学生普遍感觉压力很大,以前还出现过当初拚尽全力考入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在开学一两周以后又要求转班(到普通班)的现象。由此可见,有不少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数学科目相对枯燥,其情形更加可想而知。我们曾经对学生进行的《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也显示这一点,67.1%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用途感到迷茫,52%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或很少有兴趣。23.7%的学生更是明确地说是“为向家长交代”才学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仅有不足10%。�
      从老师的角度说,多年来已经在致力于如何提高数学成绩的研究,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效果并不让人乐观,究其原因,因该说,从有数学之日起,就有了数学教育,但人们往往把数学教学等同于其他学科,并没有专门研究其特殊性,没有数学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他们把数学教育与某些机械教育方式联系在一起,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等让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越学越烦躁,越学越糊涂。好在我们有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数学的教与学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这个小圈子,而应该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教学中更应该体现人本精神,要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学习数学。这些教学实践活动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心理学理论基础 �
      2.1 “互动场”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力场”的概念,提出了群体动力论。他认为,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影响,而且还受群体环境的制约。群体动力论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佐证,正是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班集体师生间、学生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必然会形成一种力,即集体力。他认为,个体行为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B=f(P•E)�
      其中,B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表示个体的内部条件,E表示外部环境,f表示函数符号。�
      2.2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有三种观点: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其哲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记忆和思维这类认知过程的思索,把人看成是计算机似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及输出等进行研究。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的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各种认知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3 主客体理论。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教师“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影响者、变革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实践的对象,是“教”的客体;但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起这个角色,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展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3. 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使得教学方法更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具体操作是:�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告诉我们: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影响,而且还受群体环境的制约。因此,教学情景与教学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数学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愉快的进行学习。�
      3.2 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的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真正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找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自己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能亲身实践与体验,从解题中体会到“以退求进”、“能进能退”等方法,有效地培养在“逆境”中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独立作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鼓励他们尽量独立完成,只有在经过多番的尝试后才能问老师或同学。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自己重新、认真的纠正过来,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应付困难,面对挫折的坚强品质。只有在体验过“挫折”与“失败”后,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3.4 师生互动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认识和接受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实行“小老师”制度,是调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学生刚上高中,对学习是充满信心的,然而由于怕丢面子等心理因素的印象,慢慢地会出现不敢大胆发言,学习过程中“等结论”现象比较严重,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减弱。为此,我们在班上实行“小老师”制度,为同学们讲解数学问题,但首先说明:我们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出现的错误其他同学不得嘲笑。刚开始的时候,胆小的同学(特别是女生)还是不愿意主动上台,讲台成了几位好成绩同学的表演舞台。于是我们及时调整策略,首先是要求降低,讲的可以是难度较小的问题,其次,不一定讲数学问题,可以讲数学故事、趣闻等等,而且要求原则上按照学号顺序,每节课前安排3~5分钟完成这件事,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都在班上亮过相,仅过有些同学的讲解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位同学都无一例外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逐渐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再怕出现问题,相互讨论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这行活动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有了数学文化的意识,学习数学也不再感到枯燥了。�
      3.5 心理疏导。课堂上(也包括课后),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学生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目标能顺利实现。2003年秋,高2006级20班的一位学生冯××在入学的第一次小测验中由于疏忽大意,竟然漏做了两个大题,下来后肖老师找到她,本意是想提醒她以后注意,她却以为第一次测试就出错,给老师的印象不好,还未开口,眼泪先掉了下来,一再申明自己是不小心才这样,以后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这说明这个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对高中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但又有点信心不足。肖老师灵机一动,没有批评她,反而指出她的试题中有一个题解法很新颖,说明她“很有潜力”!她感到很意外,满含泪水的眼中闪现出希望的火花,在谈话临结束时,肖老师淡淡提了一下做掉题的问题,并说明相信她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这以后,做掉题的现象自然不会再发生,而她的学习却越发认真,而且信心十足,成绩已经从入学时的50多名进入到前30名内。�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理论联系实践,不但能够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提交教育教学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关注高中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影响他们的各种心理因素,能大大提交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011-10-29��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