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新媒介赋权需要监控】 新媒介赋权

    时间:2019-05-21 03:27: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 新媒介赋权的阳光面  1.知情权·信息与流通  信息是人们进行判断、思考、行动的基础,而网络是信息快速、便捷、广泛流通的一种方式,具有实时性和广泛覆盖性。所以这是新媒介赋予的第一项权力:知情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已拥有的网民超过4亿。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很方便地(甚至随时随地)上网,第一时间掌握各种最新消息,享受网络丰富的资源,并进行信息传播。
      而且提供各种信息的网站,微博、论坛、贴吧等讨论区,网络社交工具等等,都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形式推动着信息的快速流通,并开创了新的交流方式,让完全陌生的人也能一起讨论交流,从而能够连接各方观点,形成一张巨大的网,不断扩散和流通,推动网络舆论的产生。
      2.表述权·表达与参与
      网络除了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它使“话语权”得到了普及:网络上人人都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公之于众。有的观点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逐步享有一定的权威性,影响其他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所以,这是新媒介赋予的第二项权力:表述权。
      近几年,网络舆情的力量有目共睹,任何社会热点、焦点都会被置于网络舆论的探讨之下,甚至很多重大问题本身就是由网络揭示,然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人们通过网络平台或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是进行价值判断,或是提出建议意见,并由此参与到了公共生活之中,切实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形成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
      3.自由权·行为与空间
      在网络中,各种参与都是平等和自由的,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浏览、评论、使用各种功能;而且网络具有独特的安全性(匿名制),再加上各种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微博、QQ空间等),都提供了建立 “私人自由空间”的基础,让网民可以减少顾虑和束缚,自由地展示自己,表达真实情感和想法。所以,这是新媒介赋予的第三项权力:自由权。
      私人空间是现代人最为重视的,而网络却恰恰能够提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坏事,在人前有所顾忌的话题,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论。微博、心情、日志、博客、贴子等都是表达自己情绪、展示自己兴趣的不错方式。有志趣相投的,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却不影响各自的现实生活(胡乱与网友见面发生意外的划为特例)。
      二、 新媒介赋权的背光面
      1.性质·隐匿与虚拟
      网络对于个人隐私安全,却有可能是对整个社会的公共不安全。因为隐匿和虚拟意味着自由扩大化的同时,也意味着约束的萎缩和弱化。笔者相信人性有美好一面,但也相信人性有恶劣一面,而网络中约束的萎缩和弱化无疑助长了不怀好意之人的恶劣行径,有 “风助火势”的可能性。
      同时,之前所述的“私人自由空间”也可能会成为“不负责任的温床”。因为网络的隐匿与虚拟性质,人们可以肆意发表言论,而不用承担责任。但是网络除了是私人所用,同时又是公共空间,私人不负责任的言论就会在有意或无意中给他人带来伤害和损失,因为又很难追究其责任,所以容易造成私人自由侵害他人利益,扰乱公共生活的现象。各种网络骗子就是最好证明。
      2.温床·造假与谣言
      网络上信息产生主体的广泛性和多元化使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但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却有待商榷,再加上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很容易给各种造假和谣言留下滋生的空间,再加上信息的快速流通,会导致网络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负面效应大。
      而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他们很难辨别网络信息正确、真实与否。很多人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很自然地相信一些错误信息,并加以传播,就会在无意之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尤其是面对重大的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人们的恐慌心理加速了谣言的滋生和传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的既定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一旦谣言被大众信以为真,澄清事实就变得非常困难,不光会带来不必要的辟谣成本,还会给当事人带来相当大的社会舆论压力,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扰和精神上的伤害。
      3.行为·非理性与情绪化
      由于网络这张信息流通的巨大“蛛网”,任何事件,即使是与网民没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事件,一旦曝光,都会引起网络舆论的激烈讨论。这是因为普通大众最主要还是受主观情绪的影响,感性思维主导着舆论的发展,主观道德批判占据制高点,如此便会产生路见不平的“道义掺合”或是借题发挥的“宣泄不满”。如果讨论越演越烈,缺少理性思考,过多情绪化,便很容易产生煽动性强的“群体激化”,使网络舆论走向极端并产生过激行为,出现“网络暴力”,甚至严重威胁社会正常秩序。
      同时,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网络除了信息容量大,还有信息更新快这一特点。对于具体事件的关注,网络舆论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持续性的。随着新的热点事件的出现,网民的注意力就会迅速转移,使网络舆论表现出相当的不稳定性,演化为“参与了过程,却没有关注结果”。这对于事件的妥善解决和以后的预防工作也许没有太大帮助。
      所以,人们在欣喜新媒介赋权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这些背光面的存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加以监控和疏导,新媒介赋权背光面的危害将远远大于阳光面。
      三、 关于新媒介赋权的监控与疏导的思考
      1. 充实法律框架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解决任何问题,立法先行。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网络舆情监督的法律法规,但并不完善,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不能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所以,要对新媒介赋权进行监控与疏导,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
      一方面,中央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面对新媒介迅猛发展和立法工作滞后的矛盾,立法机构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整体现状,将网络舆论的监管问题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整合法律资源,界定网络舆论的法律责任,明确网民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相对完整、全面、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地方要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各个地方的网络普及程度不同,网民参与情况不一,网络舆情的背光面程度也各不相同,而且在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央有关网络舆情监控的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地方应在依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关于网络舆情监控的地方规章制度,既可以灵活地处理地方网络舆论事件,又可以弥补中央立法的不足并夯实完善立法工作的基础。   2. 政府端正应有态度
      政府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讨论对象之一,以及公共事务最主要的主导者,在新媒介赋权的监控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端正态度,做好该做的。
      首先,丢掉监管漠视。网络已经成为普通人表达诉求和观点的重要渠道,因为网络舆情而产生的种种负面事件也层出不穷,所以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和可能的破坏力,丢掉漠视,端正态度,跟上E时代的发展步伐;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借此了解民情,积极引导舆论倾向;要听取网民的合理诉求和建议,审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同时,避免仇视舆情。谈舆情则色变,将网络舆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也是不应该的;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不应将网络舆情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来看待。因为除了极少数心怀不轨之人,多数网民还是站在为国家、为社会着想的立场来关注热点时事,并进行激烈讨论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政府应该和民众站在一起,配合民众这种好的出发点,重视网络舆情,并因势利导,变被动辟谣为主动出击。
      3. 细化监控体系
      首先,预防为主,重在平常。新媒介分权的监控关键在于平时,而不是等到危机爆发而亡羊补牢。政府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关注舆论环境和媒体活动的变化,出台管理政策,使用技术监控,拟定紧急预案,逐步形成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同时,政府应在平时做好相应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示,防范谣言,从而引导正确舆论。
      其次,危机突发,灵活应急。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谣言或是事件激化,政府就必须立即行动,掌控局面。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反应速度必须迅速,争取在第一时间公告事实真相,消灭谣言生存空间,防止事件进一步激化;回应态度必须认真,争取赢得民众的信任,减轻恐慌心理或激愤情绪;跟踪反馈直至事件完结,以负责的态度做到有始有终,使危机在正确引导下真正平息。
      最后,多方联合,和谐共赢。新媒介赋权的对象当然也包括了政府,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言论,引导舆论,树立形象;政府也可以携手其他大众传媒、社会各界,相互作用,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一些专家来充当网络意见领袖,使大众能接收到比较可信的言论观点。
      4.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政府的介入只是在必要之时起导向和协调的作用,其余的还是依靠网络行业和用户的自律,所以新媒介赋权的监控重在自律,重在人员的认识和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强调网络行业自律。除了提高网络新闻信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正确引导,严格把关,还可以成立行业协会,制订系统规范,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对网络从业者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另一方面,重视提高网民素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好还是坏,关键还是看使用它的人运用了哪一面。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帮助网民提高自律意识和自身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慎重发表个人观点,遵守法律与公德,做到文明上网。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推荐访问:媒介 监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