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同富裕是个骗局

    时间:2019-05-21 03:27: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缩小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贫富差距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没有那么严重,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被夸大了。但愿贫富差距的忧虑仅是杞人忧天,问题在于,对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来说,还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现象更加严重。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只是出于一个国人的良知,以求未雨绸缪,早预则立。
      1.国有资产的流失,催生少数人“一夜暴富”。近年来,国家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转制,出现相当一些“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化公为私的蛀虫,一批政府官员、国企经营者与个体户相勾结,低价变卖国有资产,损公肥私,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少数人的“一夜暴富”。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血腥腥的,而少数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是罪恶的。这些一夜暴富的人,往往要隐瞒到手的真实资产,而这个社会群体却是隐性的,这样一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当前,一些既得利益者却侈谈赦免原罪,真不知是何居心。
      2.灰色收入的份量过大。目前,由于规则体系的不健全,法律监督不力,使得灰色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灰色收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甚至是行业行为,只要肯私下花钱打点,工商年检可以放宽政策、自来水的查表员能为你调表、电力的人员可将工业用电记为民用电、环保收取的排污费可不了了之,更不要说银行的放贷和税务的征缴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呆死帐,与银行的信贷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税地税的征收专管员每人负责几百户企业,哪户企业不得打点打点。于是,这样一项巨额的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资金便流向了少数群体和个人,权力寻租现象在中国现阶段的灰色经济中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3.地下经济活跃。相当一些不可能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地下经济被忽视,如地下钱庄、地下六合彩、民间借贷等,造成财富的转移,大量的地下经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灰色收入。而在大量的灰色收入当中,人数少却居于优势位置的社会群体必定会占据一个高比例的份额。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必定会被加重。
      4.社会群体资产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过快。现在人们对于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多是从收入差距的角度着眼,几乎将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占有住房、土地等固定资产方面的优势,随着资产的不断增值,其资产收益的增加和资产变现能力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将近年来房价急剧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现在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毫无疑问地会更加严重。由此可见,在一个社会当中,居民之间如果在资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那么,对于这个社会长期的不公正态势将起着一种明显的维持和加重的作用。
      5.造成贫富差距的不公正成分过多。客观地讲,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可避免的原因,又有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难免的。比如,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而“朝阳”产业领域当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要高于“夕阳”产业领域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其次,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价值不同,取得的劳动报酬也会不同;再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居民的财产收入除了少量的存款利息收入以外,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收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投资渠道的增多,居民的财产收入如股票、房产等方面的收入,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财产收入增长很快,而且其具体的分布也越来越趋于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同这些原因相比,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几乎是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非正常的因素主要是指通过不规则的方式,或者是不公正的方式而拉大了贫富差距。现在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人们在努力的起点、机会和过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公问题。民众之所以对贫富差距过大现象十分不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今过大的贫富差距主要地并不是社会成员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而更多地是由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因而往往缺乏基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导致民众对于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较小。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1.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严峻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先富论”,必将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改革时,已经提出了相当清晰的思路,即“两个大局”思想与“两步走”的思路:内地先要支持沿海,指出“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并指出“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的背后显然是改革分“两步走”的思路,即改革的第一步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的第二步,是先富起来的地区与先富起来的人群反过来帮助后富地区与人群,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二、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贫富差距过大,会抑制社会消费,影响经济增长。当社会出现严重不公平时,财富分配向富人急剧倾斜,20%的高收入者拥有市场80%的购买力,而80%的穷人却消费不足,社会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将陷入由于消费不足导致的萧条之中。   第三、共同富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贫富差距过大,将导致各阶层之间“分配性冲突”增加,同时,腐败及一夜暴富的现象,也让一些人认为社会不平等,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的不稳定,使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丧失信心,因而减少投资。
      2.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是一次历史性考验。近几年,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即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期。所谓各种矛盾,其中就包括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学者们说明这一观点基本上用的是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料。拉美国家确实在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出了问题,陷入了所谓的“拉美陷阱”中难以自拔。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贫富悬殊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不仅国内市场难以开拓,更为艰难的是人心无以凝聚。
      我们不仅要把眼光远远地望到拉美国家,更应仔细看看近在咫尺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同样遇到过。但他们是在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就下决心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当人均GDP达到二三千美元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一并解决了,此后一直没有较大的反复。韩国即使经历了1998年那样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虽然人均GDP也曾经大幅度下跌过,但城乡差距没有明显扩大,而且能够迅速在危机中站立起来;日本在十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农民略微超过市民的格局,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拉大。我国台湾农户的收入水平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市民的80%左右,基本上实现了均富的发展目标。面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解决,中国应该解决的更好,这是历史性的考验。
      3.共同富裕,也是市场均衡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不同,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均衡,失去均衡,交换就难以进行,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当然,市场经济要求的均衡是有弹性的,尤其是以货币交换为内容的价格机制起着巨大的调节失衡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机制打破了被计划经济长期固化了的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制度性地解决了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短缺问题。但是,多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新的非均衡因素,最基本的是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商品和生产能力过剩闲置,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无处放贷。这就产生了同计划经济时期异曲同工的怪现象:以前是消费者手里有钱买不来商品,现在是消费者手里缺钱买不来商品。解决过剩性质的非均衡问题,基本思路是增加穷人的收入,让他们拥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货币支付能力。否则,过去的短缺会让计划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同样,现在的过剩则会让市场经济的危机因素愈积愈多。每一件商品和每一份生产能力的过剩,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债务。债务因素积累过多,不但会让债务人破产,同样会导致债权人破产。因此,穷人收入水平低,不仅是穷人的问题,也是全局性的社会经济问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推荐访问:坚持科学 共同富裕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