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浅谈新闻类节目的语言风格特点 [浅谈新闻语言之美]

    时间:2019-05-21 03:24: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新闻语言;特点;美化   新华社去年10月播发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被国内百余家媒体相继转载。这篇报道之所以被广泛转载,除了其极强的新闻性、思想性外,质朴简洁的语言之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带领记者深入群众,向太行山农民大众学习语言,新闻报道语言生动活泼,叙事简洁明了,深深打动读者。实践表明,新闻作品要想打动人心,离不开优美、凝练的新闻语言。本文就从新闻作品语言的生动、质朴等方面入手,简要地探讨一下新闻语言之美。
      一、新闻语言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
      新闻报道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受众,这一特点使得新闻语言要有较宽的适应性。它既应有平易近人的生活化语言,又要有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还要有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但同时,新闻语言又不同于文学语言、理论文体等语言,如,新闻语言要真实,只能用事实说话,只能准确反映生活,寓理于事,而不能想象夸张、高于生活;新闻语言要精练、朴实、生动,不能过于庄重、严肃。毛泽东曾经对语言提出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精辟地概括了对新闻语言的最基本要求。著名记者、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对新闻语言有这样的提炼:新闻语言是一种白描性的语言,其具体特点是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综合。
      二、为什么要追求新闻语言之美
      当前,新闻作品语言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语法不通,甚至一些国家级媒体上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方面的错误。其次是语言啰唆,经常出现重复性的“车轱辘话”。第三是用词不准,包括用词不当,还有生造词汇等问题。另外是语言贫乏,缺乏文采,过多地使用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语言,过多地使用专业名词、术语,不够通俗易懂,还有一些作品堆砌大量数字,读起来枯燥晦涩。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新闻传播日益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承担信息传播使命的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下大力气改进自身新闻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实用、生动、优美的新闻作品。
      同时,进入21世纪,面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大冲击,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改进新闻报道文风,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用质朴、优美、简洁的新闻作品吸引受众、打动受众,也成为传统媒体应对挑战、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闻语言的简洁美
      简洁是任何写作文体都应当做到的语言要求,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的简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渴望得到高品位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新闻记者能够以最凝练的语言、最简洁的方式,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需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写作艺术,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新闻作品以更短、更新、更快的形式呈现给受众。
      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后,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拉萨的春天》开头的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堪称语言简洁的典范:“拉萨响过了第一次春雷,覆盖四周山上的积雪消融了,大昭寺前的唐柳吐出了新芽,成群的大雁和灰鹤在拉萨平原的上空翩翩飞翔。春天来到了拉萨。”短短60余字,写了雷,写了雪,写了柳,写了鸟,勾勒了一幅多么美妙的春天图景!
      如何实现新闻作品的简洁美?首先要在头脑中树立简比繁好的意识。高尔基曾说过:任何一个花朵都不会因为多了一个花瓣儿显得美丽起来。清人郑板桥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简劲的枝叶能引起秋天的深思,独放的红花会带来春天的遐想,这说明简洁语言还能创造美。语言紧凑一点,思想方会宽敞,形象才会鲜明。
      要做到语言简洁,新闻写作中就要勇于舍弃。也就是尽量把那些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字句去掉,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短小精悍,同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勿粉饰卖弄。做到语言简洁,还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遣词造句功夫。这就要求记者掌握并熟悉大量的词汇,这样才能根据稿件需要,随时从头脑中选取最恰当、精要的词汇。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古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记者编辑业余时间多阅读古诗词,学习研究古文遣词造句的技巧,对于简洁文风的养成十分有益。
      四、新闻语言的质朴美
      写新闻不同于写诗歌、散文,从语言角度来说,新闻语言的美以平实朴素为主,要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被广泛转载的新华社报道《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中,朴实生动的语言贯穿全篇。“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这样的语言多么质朴,又是多么逼真。笔者所在的《新晚报》作为一家市民化城市晚报,也一直在倡导和践行质朴的新闻文风。特别是在去年以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晚报记者深入基层,在群众中学习群众语言,在写作中摒弃以往的公文式语言、摒弃矫情的空话、套话,文风更加质朴、生动,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大幅提升,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五、新闻语言的情感美
      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受众的心弦,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打动读者的心,就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
      新闻媒体对受众不仅要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要使传者和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以情的感化达到宣传、教育和整合社会的目的。新闻事业的杰出战士范长江采写的新闻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浸透着激昂的爱国家、爱人民的情怀,感染了无数读者,激发了人们心底的爱国情怀。
      要做到新闻语言的情感美,不但要求记者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更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带着感情采访。所谓要想感动被人,先要感动自己,只有记者投入真情采访,笔下的文字才能真挚动人。在近期《新晚报》开展的“发现身边感动、争做冰城好人”评选活动中,记者采访中一次次被城市中普通人的见义勇为义举所感动,并把这份感动融入到新闻写作中,一个个或感人、或励志、或温暖的“好人”典型见诸报端,成为广受尊重和仿效的“道德榜样”,并在全市掀起了一股扬善热潮。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汇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相反,语汇贫乏的人,写出的报道就干巴、枯燥,令人厌读。诚然,积累词汇,运用好新闻语言并非一朝之功,但只要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锲而不舍地钻研,坚持不懈地努力,优美凝练、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必定会跃然纸上。
      (编辑/穆杨)

    推荐访问:浅谈 之美 语言 新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