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时间:2019-05-12 03:22: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合理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直接反映。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强制披露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指上市公司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标准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自我评价报告的形式出具评价意见并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一种书面文件。
      在2010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等相关部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出于监管和公司内部管理的双重要求,规定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下列内容:①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③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④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⑤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⑥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⑦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一、文献回顾
      Bupa(2004)认为SOX法案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对财务报告的舞弊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实施成本很高。Leone(2007)研究了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发现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包括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重要的组织变化以及公司在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投资。Ashbaugh-Skaife等(2007)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有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自我评价报告有积极的作用。
      国内学者杨有红、陈凌云(2009)以2007年沪市的86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总体上还不容乐观,动机不足,并根据结果分析了该状况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的政策建议。王惠芳(2009)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前提和披露的后果,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缺失和市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应冷淡两个方面,来阐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强制性披露所面临的困境。杨有红、何玉润、王茂林(2011)认为市场化程度、法律环境差异和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性质会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信息的披露。
      二、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作用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强化内部控制报告机制,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促使管理层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会加大管理层的责任,促使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以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内部控制本身应遵循的内部牵制原则可以减少舞弊发生的概率,提高财务报告表达的真实性,同时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管理层的管理活动,间接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3.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同时,作为投资者——企业的真正所有者,也有权知道企业的运行是否正常,企业的资产是否有保障。
      4.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一个由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经理和相关员工共同实施的对公司内控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的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和被评价单位的经理与相关员工一起进行讨论,通过与会人员开诚布公、积极地发言,主动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彼此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还可以形成民主而有效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朝民主化管理方向发展,营造出浓厚的民主氛围,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数量不全
      尽管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但是2009年度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数仅为702家,仍有399家上市公司未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这可能是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健全,从而使得其无法按照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有能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进行自我评价,但是其实施的动力有限。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成本巨大,细节繁琐也是披露数量不全的原因。
      (二)报告的名称及披露形式不统一
      在报告的名称方面,各上市公司披露的报告各形各异,最常见的就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两种。此外,还有将报告的名称命名为“关于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报告”等。在报告披露的形式方面,由于相关法规并没有对披露形式做出统一要求,从而使得上市公司在披露方式上比较随意。除了独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外,还有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附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年度报告后披露。
      (三)编制人员理解有偏差,披露内容不符合规定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编制人员对《基本规范》中五要素的内涵理解有偏差,从而使得披露内容并不符合《基本规范》中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内部环境方面的信息披露,往往只是片面地对其所包括的内容中的一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机构设置和内部审计方面内容的披露比较常见,而对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及企业文化等的披露则比较少。
      (四)重大缺陷定义不明确,披露不充分
      在现有的已经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不多。即使是在这些披露了缺陷的报告中,也没有发现公司对重大缺陷的定义、查出重大缺陷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披露造成缺陷或问题的责任人。从公司内部的角度来看,公司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重大缺陷“内部消化”,或者因自我检查能力不强,未查出重大缺陷,而只是披露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从公司外部的角度来看,缺乏强制披露的支持,也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对重大内部控制缺陷隐瞒不报的惩罚,导致披露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信息含量不高。   四、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工作的措施
      (一)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及披露形式
      在内容方面,要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所应包含的五要素做出详细规定,统一报告的名称并要求以独立报告的形式进行披露。一方面可以规范上市公司所披露报告的内容,使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报告符合有关的规定,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进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详细且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能使所披露的内容更加充分,而不至于使其内容过于简单,同时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
      (二)制定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在现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几乎没有上市公司披露实质性缺陷。一方面,这可能是上市公司出于自我防御机制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与监管机构没有制定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也有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虽规定了内部控制管理层报告中应包含对内部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及改进措施的说明,但却给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判断空间。财政部发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自主确定重大缺陷,而且重大缺陷的定义不具有指导性。
      (三)细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规定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书中应当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内部控制(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6页)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控制运行有效性。但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相关规定中,对于设计有效性的定义本身过于理论化,通常来讲对于设计有效性的定义应该是比较严谨的,只有所有的五个要素都得到满足,才能得出基于一个目标或多个目标的内控系统是有效的结论。
      (四)明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责任追究机制
      要实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应有价值,就必须确保其信息披露质量。而要提高其质量,就必须要求公司披露使用者所关注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和内控缺陷信息,禁止公司以内部控制要素、具体内控程序等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代替应当披露的信息。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事后检查,对不合格的披露者要进行惩处,以确保披露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詹长杰,曹建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88-92.
      [2]杨有红,何玉润,王茂林.市场化程度、法律环境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N].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1):9-16.
      [3]董美霞.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效果的思考——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8-16.
      [4]詹长杰.我国上司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分析[J].商业会计,2010(12):70-71.
      [5]聂兴凯,郑洪涛,田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与政策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0(4):33-35.
      [6]王惠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强制披露[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137-140.
      [7]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9(6):58-64.
      [8]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31-17.
      作者简介:宋宝燕(1987—),女,河北衡水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 我国 报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