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培养计算机学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讨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时间:2019-05-05 03:3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简要分析基础上,对高校计算机学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希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 社会实践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将更加多样化,那些具有鲜明个性、非凡创造力和卓越开拓精神的人才将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领军人物,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以及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体现知识创新时代脉搏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揭动力[1]。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2]。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核心问题。
      1.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研究表明,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偏低,总体评价结果为创新实践能力较差[3]。
      目前大学生在创新精和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创新实践的观念、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缺乏新意的发言、作业、试卷和论文等,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缺少深层次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缺乏创新实践的兴趣,被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泯灭了创新实践的欲望,只重视成绩和分数,以便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或好的出国成绩;缺乏创新实践的信心和毅力,大多数大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见异思迁、虎头蛇尾、放弃追求,甚至个别学生功利思想太重,不是真正在创新能力上加以锻炼和提高;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调查结果显示,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2.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
      针对上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结合教学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创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应当把教学当做发展认知的手段,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涉及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而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开拓思维来获得创新知识,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应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计算机教学不应再局限于黑板教学,而应向多媒体教学和机房教学相结合,甚至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借助网上丰富浩瀚的资源、图文并茂的生动界面、多姿多彩的影像资料,还可以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使教学更具有新颖性、感受性、直观性、互动性、可扩充性等特点,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个别化教学,将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容易具有发散性,更容易培养创新思维。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验教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应当在基础课程中得到训练,在实验和实践中得到升华。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重视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改善实验教学环境,不断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紧紧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进行实验,设立开放型实验室,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同时尽量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传统的考试评价机制形式单一,对于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并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因此,建立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多元化考试评估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取代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上机成绩和笔试成绩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成绩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某些课程结束后还可以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由学生自行分组完成,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内在,从而避免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第二课堂活动。课内教育是基础和主渠道,课外实践是课内的延伸和升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教师有目的的给学生一些研究型课题或任务,甚至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选派教师指导,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利用学校的设施开展实验,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来提高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行专业课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实际的开发经验;让企业培训教师,使学校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学生可以到企业去参观和实习,培养学生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部分学生还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我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上,除了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外,还增加了社会实践教学学期。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学期是我校2010年教学改革的具体表现,在原有两学期制的基础上,增加第三学期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学期。社会实践教学是学院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校内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教学由学生自主外出寻找实习单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就是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锻炼出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实践能力。
      我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由各个院系统一组织和安排,教师和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考核学生,而且还考核教师,学生经专业教师审查通过,给予规定的学分,教师经领导审查通过,定为规定的教学任务。通过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学期,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等融入教育与社会工程实践之中,着力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社会,正确定位,及时发现自己专业和能力上的不足,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顺利地进行工作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沟通技巧,锻炼相互协调、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同过社会实践教学还可以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师资队伍。
      3.结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除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外,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精深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和教育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探求知识的欲望,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参考文献:
      [1]沈剑敏.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4-105
      [2]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12):73-75
      [3]李冬妮.培养计算机学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2-44
      [4]冯瑶.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90-191

    推荐访问:实践能力 学科 探讨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