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治史之道,贵于求真|本间贵史

    时间:2019-05-02 03:17: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学界重史料风气之形成,傅斯年与胡适二位先生功不可没。徒然高揭治史之道无济于事,傅斯年先生有语:“上穷碧落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治史之道,贵在求真。
      关键词:傅斯年;史学;方法论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鲁俊(1990年-),女,湖北省宜昌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二作者,张倬闻(1989年-)男,辽宁抚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94-01
      一、史料之用
      史料之异,傅先生将其划分为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记载对民间记载、本国记载对外国记载、近人记载对远人记载、不经意记载对经意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在史料之相对的价值一章中,傅先生全面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利弊,加以对比,并结合实例甄别史料在历史学的正误研究。
      先生曾以官家记载和民间记载之互有短长分析史料之用。一切官修之史均为好史,然民间之史系为丰富联想所羁绊,有失历史之本真。纵各有其短,官修之史仍以事实本身居多,而民间之史常能言史官所不能言,怒史官之不敢怒。不禁思及历代封建王朝,当权者予以史料更多的政治导向。忆当年始皇焚书坑儒,有违历史之发展规律,为其中央集权的实现,始皇大范围焚烧儒家经典书籍。当权者追求历史地位与功名之心过于急切,以至于忽视史料本身的客观性。清朝高压政治发展到顶端之时,出现了文字狱。乾隆十五年,民间出现“五不解,十大过”之奏稿,直指乾隆帝,对当朝大臣斥责揭露。乾隆在全国公开严查,并在全国严猛苛政。余以为,管家记载与民间记载纵各有所长短,然开放之文化氛围与民主之政治方才有利于其功用之施展。
      史料之用,不可忽视其真实性,亦不可因其利弊而有所偏颇。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却并不拘泥于其本身,以众家之说为预备或界落,将史料之用融于民主的政治文化氛围,亦不失为治史求真之道。
      二、历史分期,不容讳言其丑
      傅先生在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一章中,就中国现存历史分期之问题独抒性灵,指出重分中国历史期世不可忽略之四事。余为先生求是之果敢感动不已。
      近年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氏所谓四朝为中国历史分期标准,即上古、中古、近古及近世,然先生以汉族于陈隋之间大起变化批驳汉唐之强行合一。先生之言余甚为赞同,余以为历史真相之本源重于历史之荣辱。汉唐合一可掩历史之丑,却不可消后人读史之疑。然史之真谛何在?余以为史之真谛在以史为鉴,予后人以警示参考为用。回想历史一度对文革时期的过错讳莫如深,然历史真相终将昭然天下,我们亦能以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去正确定位社会主义发展时期遇到的挫折或走过的弯路。
      在历史分期之己见中,先生倡以汉族之变化升降为准,愚不敢苟同。余甚同意先生以史实本真还原历史分期之说,然若以汉族之变化升降为准,窃以为不利于民族共同感的巩固。我国自古便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汉族纵是人口阜盛之民族,若以之为核心,大有招致其他民族情感无从归属之可能。整体观之,犹应以政俗之融会贯通为准。傅先生犹以汉族之变化升降为准,划分中国历史为三世,上世、中世与近世。前二世中但有相传,而无相灭,而近世却但有相灭,而无相传。余虽不以赞同,却以其不欺往来者之精神所感。
      治史也好,为学也罢,我辈切不可违心徇情。纵讳言历史真相,读史者自有甄别之眼。
      三、古史之论,鉴往知来
      傅斯年对先秦史的研究是以他20年代中期写给顾颉刚的信为起始的。先生就孔子与六经提出的见解,精准了然。先生以为大凡大家看不起《春秋》的原因,都是后人以历史待他的缘故,《春秋》之是否孔子所写是小题,《春秋》传说的思想是否为孔子的思想是大题。先生认为孔子以抓到当年时代的总题目而成列国的声名,而非靠六艺相扶,与其谓六艺是儒家,是孔学,毋宁谓六艺是鲁学。
      傅先生提出此观点时人在欧洲,正处于自家理论成长与转型之期,特别是“五四”之后傅先生刚刚形成自家的独西理论之时的影子尚存。因此,傅先生称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同时,在书信之中先生提出了逐近今时史愈不可信的观点,并指出了诸多今史相异之处,有仿神话之效。先生在文中笑注,古文材料虽伪,而意思每比今文合理性。“越想越觉世人贬纣之话正是颂纣之言。”先生对史料的不真持有极端的批判态度。先生也十分善于对中国历史特点进行整理与分析,特别是对于真实史料分析下的一统理解,他列出了如下几个项目:统一国家的秦、统一文教的鲁、统一宗教的齐、统一官术的三晋。特别在中国史料中的中国的概念上,先生持有了一统的观点,他提出疑问谁是诸夏、谁是戎狄,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统一、政治统一的不同看法。一统则兴者一宗,废者万家的耿直观点通俗易懂。
      余虽不与治史之工作,但每思及先生求真务实之品质,感动不已。治史之道,贵在求真,由此及彼,做人治学又有何甄别?
      参考文献:
      [1]、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2]、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6
      [3]、谢进东,现代性与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古代文明,2010.4
      [4]、陈峰,趋新反入旧:傅斯年、史语所与西方史学潮流,文史哲,2008.5
      [5]、焦润明,论傅斯年的史学方法与网络史料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4

    推荐访问:之道 求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