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简论社会转型期的媒体责任_中层干部责任与转型

    时间:2019-04-26 03:16: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虽然我们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社会问题越聚越多,一些社会矛盾由隐性变为显性,出现了越来越尖锐化的趋势。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面对在社会多元经济结构和多元阶层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多元价值观和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不断显现,以及“前后断层”的新旧观念冲突、“价值观迷茫”等现状,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理念”和“信念”,一个没有信念体系的民族,最终会丧失做人的尊严。媒体有着引导舆论、创造社会观念的功能,作为媒体人,如何通过我们的作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努力,如何通过我们的报道坚定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回答:要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新闻报道要“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工作者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旋律去开展、去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老播音员说过这么一句话:“党和国家把话筒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要用好,因为这个话筒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的党,属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同样,我们的舆论阵地,我们手中的机器、手中的笔,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
      首先,要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党和国家都会确立一整套的方针政策,作为媒体,必须对这些方针政策进行配合宣传报道。比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各大媒体不仅对会议、对决定进行了报道,还开辟出专栏,对各地学习贯彻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其次,要让群众真正理解党的政策,理解党和政府是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比如,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领导干部、知识阶层对这一话题并不陌生,但作为普通基层百姓,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会给河南带来哪些发展机遇。为宣传好这一鼓舞人心的大好消息,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开辟了“学习指导意见”的系列报道专栏,用大量篇幅对指导意见进行详细解读,多侧面、多角度报道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从而凝聚起全省亿万人民的力量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奋斗。
      新闻报道要有“正气”
      “正气”是什么?是光明正大的作风,是纯正良好的风气。主流媒体拿什么让群众信服?除了具有权威性之外,我理解还必须有光明正大的作风和纯正良好的风气。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监督类报道,都要体现出这种“正气”。
      “正气”体现在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上。经常看到媒体上报道老人倒了不敢扶,儿童落水没人救,汽车从孩子身上轧过去没人管。这说明什么?说明当今社会一些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软实力”、“软约束”这样的字眼,是什么意思呢?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GDP、硬件设施建设等,文化、制度、传媒则被称作“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说明中国社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差距在加大,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什么是“软约束”呢?简单地讲就是隐性的约束,信仰、道德观、人生观等,应该都是“软约束”。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建立起“软约束”,要通过宣传,引导正确价值观,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让人们在这种隐性约束下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努力。
      “正气”体现在维护道理、道德、道义上。老人倒了没人扶,儿童落水没人救,该不该报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媒体报道无可厚非,但是这类报道多了,势必会给公众造成“社会缺乏爱心”的印象,本来是个别现象,报多了似乎就成了普遍现象。做好能够代表“正确价值观”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是弘扬主旋律、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要方式。任何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符合这个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塑造典型、褒扬先进,是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正气、引领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正气”还体现在媒体所拥有的记者身上。笔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一些单位抱怨说,收到某媒体的某记者写的批评稿、表扬稿各一份,给好处就发表扬稿,不给好处就发批评稿。这样的记者也许是个例,但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足以败坏整个媒体的形象。一个事件的解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反映问题的报道不一定都要从负面进行,关键看记者的出发点。揪出丑恶,曝光负面事件,这都没错,但别忘了,我们采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笔者很喜欢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面对的是普通百姓,反映的是基层问题,但却没有从仇视的角度去写,而是用平凡人的视角进行采访和报道,既反映出一种社会状态,又充满了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记者的人文关怀在里面。
      社会赋予记者这一职业太多的责任,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记者,不仅要恪守政治底线、政策底线,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底线,不仅要有悲天悯人的善良心,还要有客观公正的正义感,这样才能肩负起宣传报道这一神圣使命,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新闻报道要“贴近基层群众”
      搭建起政府和群众的桥梁,是记者的职责之一,只有深入基层,才能贴近百姓、了解民生。中央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大媒体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推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报道。   用耳,用心,用脑。只有当记者对劳动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拍出感动观众的画面,才能保证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层有所想,我必有所感;基层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基层有所需,我必有所为”。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和编辑走向基层、融入群众。在学校厂矿,在田间地头,在边疆山寨,在基层连队,记者们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访中,走基层记者把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自己报道的重点,听百姓说,解百姓难,努力通过新闻报道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活动中挖掘并报道了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土豆大丰收却遭遇销售难的新闻,并公布了当地农业局局长的手机号码后,各地商贩纷纷打电话咨询,一篇新闻报道打开了达茂旗土豆的销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情牵大乌蒙》记者在深入基层时发现了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珠藏镇凤凰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林方方,并积极帮助患儿联系医院进行救治。很多人评价走基层是一次出发,也是一种追求,为民排忧解难的追求。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记者本身也是百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报道关注民生、民情、民权,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做到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那就是有一颗平常心、爱民心、爱国心,不追求猎奇、不捕风捉影,在宣传报道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才能不断采写出与时代合拍、对社会有利的新闻作品。
      新闻报道要“帮忙不添乱”
      作为党的“喉舌”,新闻工作者既要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大是大非面前,还要做好群众的引导、疏导工作,做到“帮忙不添乱”。尤其是面对一些灾难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时,主流媒体的这一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从古到今,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灾难发生,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洪灾、火灾、矿难、车祸、人祸,等等,中国发生,外国也会发生。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该不该报?肯定要报,关键是要有选择、有讲究地进行报道。如果我们的媒体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进行报道或渲染,让电视镜头充满灾难,让报纸文字充满仇视,那么公众一定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还谈什么和谐、谈什么发展?现在很多网站、媒体发表或转载“2012末日”之说的言论,除了增加群众的恐惧心理之外,对构建和谐社会又有什么好处呢?
      灾难性报道要有“温度”。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各路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自己的采访队伍,直击现场,及时报道灾情、民情。中央电视台在震后32分钟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并展开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的24小时全天候直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绝不放松”、“早到一秒钟,就可能多拯救一名群众的生命”,这样的词语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被不断地使用,“众志成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各地紧急调运帐篷火速运往灾区”、“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全力以赴支援灾区”,这样的报道每天都能看见。正是这些充满温暖的报道,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向国内外公众展示了一个人性化的中国政府。一位外国友人说:“汶川大地震是人类共同的灾难,看到那么多救援物资和上百亿元的捐款,我并不感到很吃惊,因为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灾难性报道还要有“真情”。作为一名记者,报道之前,应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进行报道,是只向公众展示发生的灾难,还是要通过报道帮助政府解决问题,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首席记者白宇到贵州采访雪灾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事例。2011年1月,贵州遭遇了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威宁是贵州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最重的地区,当地高寒山区群众燃煤、饮水、用电极其困难。为了采访到最基层的情况,白宇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灾区,在“冷到骨头里”的威宁采访了9天,发出广播稿件60多条,详细报道了雨雪冰冻灾害给当地群众造成的各种困难,国内各大媒体和主要网站纷纷转载。之后,微博上有网友留言说,自己是哭着听完的节目,当地相关部门的一些干部也说:白宇的报道深化了他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加大了他们解决民生困难的力度。
      回顾这次采访经历时,白宇说:“我知道很多被救助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哪里的记者,也不知道他们得到更大的救助和我们的采访报道究竟有没有关系,但他们知道感谢党、感谢政府。所以我会觉得,如果我们用一片热心去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用一片诚心去尽力缓解各方面的社会矛盾,用一片忠心服务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自己吃点苦,受点罪,真的不算什么。在新闻战斗的最前线,吃苦是一种美德,受罪是一种光荣。在吃苦受罪的过程中,我们在传递温暖,在凝聚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施 宇

    推荐访问:转型期 媒体 社会 责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