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时间:2019-04-23 03:24: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一)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观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地位往往是“形式上的主体”,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发言人”,师生关系成为“权威主义”的“命令”与“服从”,致使学生循规蹈矩,个性得不到尊重,缺乏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共同讨论问题。
      (二)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个性,教师应转变标准化、划一化的人才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转变“驯服”、“听话”、“高分低能”的人才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立体互动的现代教学观
      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变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过分强调纪律和规范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过程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更是营造课堂心理环境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师道尊严”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尊师爱生”又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尊重的义务与教师爱护学生的权利,忽略了教师对学生尊重的义务及学生对教师爱护的权利。创新教育需要的师生关系应为“互尊互爱”,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权利与义务对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学生看做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二)创新实践的情感体验
      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及时得到激励、肯定等正向强化,随后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学生的创新行为出现后,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体验,如愉悦感、自尊感、成就感等。这些心理体验又会成为学生今后创新活动的动力。如果这些体验反复得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喷涌而出,继而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
      (三)归属与安全的心理需要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批判性思考,大胆猜测,勇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对学生采取宽容态度,对待学生失误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嗤笑,而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教师的宽容、尊重,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安全感,这些心理需要越强,就越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四)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揭示,创新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则是创新潜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宽松、自由的环境。教师要注重开掘学习材料中的情和趣,设计情景交融、新颖多变的课堂模式,通过角色转换、分向交流、传媒运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和兴趣,营造活泼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其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和创造。
      三、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应:
      (一)由传授式教学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转化
      以往,人们将教师的功能片面地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是课堂上惟一的演员,学生成为沉默的观众。教师将学生塑造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充满活力的创造却被知识的“海洋”湮没了。创新教育对教师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和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只是一个好“演员”,更应是一个好“导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这种探索式学习,其特点在于,教师不给学生直接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提供有关线索或例证,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把发现的内容和结论记忆下来,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推进素质教育应“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素质教育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读书来完成,即使是认知性科目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也是发挥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注重课堂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学的策略
      1 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
      教师在系统地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的同时,要从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认真思考、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原理,精心设计,构建学科创新教学体系。每堂课的教学,要把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知识点作为创新教学的知识源,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通过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观点、理论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和提出创新思维要求,激励学生猜测探究,通过质疑,展开多向思维,追求创新。
      3 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表彰学生的创新活动,鼓励创新发展,重视创新过程,并适时给予积极评价。特别是在评析学生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恰当的答案,以增强其创新思维。
      4 培养学生的标新立异意识
      所谓标新立异,就是不人云亦云,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中寻找疑问,追求新奇,独树一帜。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善问多思,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和坚持见解的信心与勇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应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1 发散提问法
      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多种可能答案,而不仅有惟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2 扩散集中法
      即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答案后,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
      3 打破定势法
      定势是指不同的问题采取同一思路来解决,打破定势就是要用新的思路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用此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克服定势消极影响的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
      4 问题解决法
      向学生提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和以新的方式运用自己已有知识解决这种问题。
      5 延迟评价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在场所有的人都不予以任何评价,以免闭塞其思路。
      6 迅速联想法
      引导学生由一事物迅速地想到另一事物,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其主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7 多向求解法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多方向、多角度的解决方式。
      (作者: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副校长,教育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恭恒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注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