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劳动力市场外来务工者歧视问题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研究

    时间:2019-04-16 03:2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校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现状日趋严峻,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依靠校友资源;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政府下放高校专业设置权;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促使大学生通向西部和农村。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19-02
      一、高校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现状
      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时期,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猛增。据统计,1999-2006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分别比上年增长42.9%、42.46%、21.6%、19.5%、19.2%、17.1%、12.8%和8.24%[1]。随着扩招以后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人才逐渐由供给不足向结构性和选择性过剩转变。据统计,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97.7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4.02万人,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06.8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67.68万人,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500万人。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
      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跟以往不同,在人员素质的选择上,放宽了对专业对口的限制,而更看重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技能等综合素质。
      1.专业对口观念淡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专业对口是国家和社会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的基本原则,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逐渐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加强了基础教育,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和内容的基础性和可迁移性增强。很多技能和专业知识在相近的行业或领域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相近或者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同样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专业对口观念逐渐淡化。
      2.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标准
      进入21世纪,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上更突出了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要求。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重视,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对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决策的影响超过了学习成绩和是否获得奖学金,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都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现代社会中许多工作无法靠单个的劳动者完成,而必须依靠团队完成,因此工作绩效不再仅仅取决于单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新生力量,许多将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骨干,所以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要求提高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国际竞争平台,我国国际投资日趋活跃,资本输出的数额迅速上涨。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如微软、戴尔、摩托罗拉等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有的甚至把公司总部搬到了中国大陆。国际互联网的扩张迅猛,国际信息交流迅速便捷,国与国之间的空间距离已不能成为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障碍,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成为高层次人才必备的素质。具有英语四六级证书、雅思、剑桥外语证书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建议
      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政府、高校和劳动力市场等各个方面,其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依靠校友资源,探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战略
      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友会,校友会在各地有自己的分会和主要负责人,他们对市场需求状况比较了解,不少校友本身就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国外非常重视利用校友资源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例如:美国的大学对校友进行定期的调查,定期询问他们毕业生的工作类型,询问他们的大学教育是否为职业作了满意的准备,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各学系用来评估和修改教学大纲的依据,以便丰富各科课程,满足学生的需要[2]。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友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高校的校友会组织还很不完善,也没有对校友资源开发利用。高校应该加强校友会组织的建设,定期向校友了解本校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和对人才规格要求变化的调查。同时,定期邀请各地校友代表回母校共同探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战略,根据校友提供的信息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进而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规格,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增强高校面向市场办学意识和能力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获取缺乏竞争性,高校获得的经费数量主要由高校自身的层次(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和规模决定,而与学校的绩效关系不大。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拨款普遍重视与大学的绩效挂钩。例如:英国政府在其拨款机制中引入绩效指标,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术单位的支出、学生及教员比例、行政支出、图书馆支出、毕业生短期失业率等。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拨款基本沿用“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模式,并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政策。“综合定额”是由拨款机构在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类型制定生均教育经费定额的基础上确定财政拨款的一种方式。“专项补助”是对综合定额的补充,由拨款机构考虑学校的各种特殊需要后单独作出的经费安排[3]。我国这种“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拨款方式的依据过于简单,仅仅以学生的数量作为拨款的政策参数,拨款的金额既不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成本,也无法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因而在这种拨款模式下,高校缺乏主动面向市场,缺乏提升人才培养市场适应性的压力和动力。   3.专业设置权下放,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自主权非常有限,通常都是由国家制定统一的专业目录,规定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高校只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向政府申报专业和招生人数,然后按国家要求制定招生计划。虽然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政府又在各种政策法规中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进行了限制,高校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因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的了解都不如高校直接。
      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属于高校自己的事情,高校有权决定专业的设置、专业名称和课程组合,政府一般不进行干预。例如:伯克利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宗教方面的本科专业名称为“宗教研究”,而哈佛大学的相关专业名称为“比较宗教研究”。哈佛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设置生物化学和生物学两个专业,而洛杉矶分校则设有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行为与进化、海洋生物学等10个专业[4]。
      政府需转变管理方式,政府应该更主要的发挥调控作用,负责搜集社会用人信息,对长远的人才需求进行规划和预测,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指导。同时,对新建专业进行评估,对其是否人才过剩,是否满足社会长远需求进行评判,只有高校培养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实现高校培养的价值。
      4.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促进大学生通向西部和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存在严重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大,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削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工作转换的成本是促进大学毕业生更多流向农村和西部的关键所在。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公有制单位和流动人员的档案已经由劳动力市场代为管理,这是人事档案制度改革进步的一个表现,但是目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档案仍然由单位管理,没有单位的同意,档案无法流动,这大大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只有通过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和推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才能促进大学生通向西部和农村。
      总之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各方的协同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这需要我们发挥创造性思维,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2]厄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M].徐芃,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8.
      [3]王寰安,张兴,包海芹.中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高教,2003,(2).
      [4]卢晓东,陈孝戴.高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

    推荐访问:对接 人才培养 市场需求 劳动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