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国文化影响英语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英语入门教学之我见

    时间:2019-04-15 03:19: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汉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时,中国文化必然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我们在学习英语以及它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也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累赘,反而是我们的独特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语言;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87-02
      英语是一种受多国文化影响的语言。英语词汇受到了众多外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大国,她的文化也对英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词汇一部分已经直接收入英语词典,另一部分没有被列入的也已经被较为广泛地接受。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甚至可以和英国人大谈莎士比亚、复活节,当他们被外国友人问到屈原、李白的时候,就突然哑口无言了。说明我们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带给我们的实际意义,即: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而交际是互动的。
      一、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交际是互动的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反映文化的窗口。英语所承载的本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然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精粹积累丰厚,在全人类中占有突出地位。
      早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著作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记载,中国古文化已开始受到西方人的注意。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生动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讯息。到了16世纪,当东来传教士打开西方中国研究的新局面,引起了18世纪“中国热”,中国对西方的研究却还停留在少数有识之士。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研究西方成果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会历史而产生理解偏差时,也意识到对西方学者应该做到宽容和理解。
      外国的学者,可以吸取中华文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文明。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交际的互动性,当我们在努力学习英语以及它所承载的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而且有义务把我们的文化带给愿意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当我们过着圣诞节,吃着汉堡包时,也有外国朋友在中国过春节、放鞭炮、吃饺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受重视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开放带来的契机,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外国朋友正确、客观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既然要传播中国文化,就要正确使用语言,英语以其使用范围和接受程度之广成为我们用来国际交流的较优之选。要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就要会表达中国文化。社会的支持是我们学习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能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外文化,也可以说是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做一份贡献。
      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词汇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他的开放性。英语以其开放性著称,可以自由地接纳外来成分。英语中的借词已经达到50万个以上,不仅向欧洲语言借用词汇,而且也向其他语言,包括汉语借用词汇。英美辞书编纂专家早已注意到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并对这些借词的词源作了若干考证。中国学者也对英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进行了研究,然而因为汉语借词的数量较少,这项研究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但是,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这样的借词不仅可以认识语言现象,而且对熟悉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深文化间的交流也是有帮助的。
      如:silk进入英语就反映了我国丝绸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现在由silk派生、复合、功能转换组成的词就有65个,而由china变化派生来的词汇总数也可达208个。如果学生明白了Sino-America relationship(中美关系)中用sino-表示中国是因为汉语的“秦”首先进入阿拉伯语Sin,进入希腊语成Sina,进入拉丁语变成Sinae,转化成法语为Sino,随后进入英语,成为一个构词成分,常与其他国家地区并列构成新词这一点,也就不难记住Sinological(汉学的)、Sinologist(汉学家)、Sinophile(亲华人士)、Sinophobia(恐华、惧华)这类派生词了。
      汪榕培在《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中提到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以下几个特点:1)数量较少,无法与欧洲语言相提并论;2)英语和汉语的语音体系也有很大差别;3)汉语借词进入英语的过程中有汉英语音的妥协,也有书写方式的调整,汉语借词进入英语的唯一渠道是汉语借词的拉丁化;4)许多汉语借词生命力不强;5)以普通话为主要来源,也有汉语方言痕迹。
      在这些特点中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是许多汉语借词生命力不强这一特点。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英语中留下了不少痕迹。如: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随着时代的推进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The 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但是也有部分介词生命力强,如:jiaozi(饺子)、Confucianism(儒教)。可见,汉语借词的生命力和中国社会及文化现象是不可分割的。当一些词汇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不存在的时候,词汇本身也应该寿终正寝了;而反映在民间得以延续的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却已经在英语中生根。词汇中只有那些用来表达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成分的那一部分,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对这些生命力长的词汇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是与英美文化截然不同的一面,但又是外国朋友不了解又希望去了解的一面,正确使用汉语介词,认识其对英语产生的影响,有益于我们的学生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把一部分富有汉语文化内涵的词汇的特殊意义在教学中予以强调,对英语词汇教学也是有实际帮助的。
      我们在讲到英语谚语“Ahare with only one hole is soon caught.”时,可以告诉学生,不妨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说成“A wily hare has three burrows.”(狡兔三窟),我们的wilyhare可是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在翻译“asblindasabat”时,如果按西方文化直译为“瞎得像蝙蝠”,虽然也能让我们中国人理解,但毕竟不如理解“有眼无珠”来得直接。还有像“abedofroses”(安乐窝)、“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blue sea”(进退两难),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去解释,我们的学生更是难以理解这种差异。   三、中国英语与附带学习
      汪榕培在《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中提出,要把中国英语与汉化英语(Sinicized English)或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区分开。并指出,中国英语指的是:说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该定义显示中国英语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其中国特点的不可避免性及现实性上。
      当我们用汉语表达汉文化时得心应手,而用英语来表述汉文化时就不大方便了。外语的桥梁作用体现在引进和输出上,引进时要让中国人理解,输出时又要让外国人理解。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有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新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自己按感觉去翻译。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能够去自己翻译的水平,他们对英语的掌握并没有达到像掌握自己的母语那样的程度,自己先译容易产生顽固错误,不好纠正。其次,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英文报刊、杂志,如China Daily这类具有“权威性”的英文报刊给出的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可参考性。如要参考国外报刊,通过互联网进入各大英文报刊页面,学习其中的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表达,也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内英文报刊和国外英文报刊在用词上产生的差异,正确分析词汇内在含义,综合中外文化差异,以学习正确的表达方法。
      汪榕培在《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中把词汇习得分为“有意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附带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两种。其中“附带学习”指发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既实现了交际,又学到了东西。
      我们提出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正是这种“附带学习”。我们的英语教学处于汉语环境中,但这不构成学生学英语的障碍,我们应当把折中环境看成一种“优势”,让学生多学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生因为要用而去学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被动地接受地学。一来看到了外国朋友眼中的中国,二来也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结语
      我们不能因为有消极因素存在就全盘否定中国英语的客观作用,而忽视其积极意义。中国英语有其社会文化意义。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不仅有益于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能部分地弥补汉语在世界范围影响不大这一缺憾,而且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让中国文化进入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英语本身带给我们的文化,更能扩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辅助英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要使中国文化积极地去影响我们的英语教学,去“营养”英语教学,纠正学生在使用英语时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看待中外文化差异,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贾冠杰.英语词汇——诸多文化的混合体[J].中国外语,2006,(3).
      [4]陈教平.国式英语这样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冯建忠.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英语教学 我见 中国文化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