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络灸【探析敦煌《灸经图》络脉特点】

    时间:2019-04-04 03:12: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探讨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善用远端穴位及其没有标明经络,只标明穴点的选穴特点,遵循横向循行络脉取穴及循经取穴规律,有经有络,经络并重,尤其对络脉学说加以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升出该学说的理论结构,指导临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敦煌医学;络脉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73-03
      
      1 敦煌遗书针灸卷子《灸经图》出土于1900年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它包括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的 (stein6168、stein6262)。《灸经图》背部腧穴取2.3寸,其选穴真实、自然、善用人远端穴位;科学合理的选用人体头部四肢穴位治疗顽症;重视久疗法,用重久法治疗顽疾[1],是经络并重的体现。古代医家根据“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观点,十二经脉是取自然界十二经水之象而推出,“络”字有网络之意,古亦称“落”,犹如与主河流相贯通的蓄水排水沟渠网络。本文得益于敦煌《灸经图》遵循横向循行络脉取穴及循经取穴规律启发,对络脉传统理论整理发掘,总结提升,应用指导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络脉属于经脉系统,成网络状分布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系络、缠络、孙络。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言:“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其所言数目应为概数,结合十二经脉表里相通,起始有序,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之循行规律,足以勾勒出一条条主次分明,纵横交错,“缠绊”相连的网状系统。有学者提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是与经脉有关而又独立的人体运行气血的立体网状系统”[2],是对络脉系统的总结。及《灸法图》没有经络,只标明穴点,看似无经无络,实是经络并重的体现。《灸经图》中有许多腧募穴位。如果把腧募穴点沿背胸腹贯任督连成一条延伸直线,可形成十二条与带脉相似走向的横向经脉。《灸经图》背部腧穴取2.3寸与历代也还有取椎节两边相去1.5寸、2寸、2.5寸、3.3寸脏腑腧穴法,各腧穴点连成一条直线并向肋间胸腹延伸,构成一条条与带脉平行的经脉[3]。纵横交错的经脉络脉特征,符合经气传感的临床实践。
      1.2 络脉是连接经脉与脏腑组织的桥梁和枢纽
      十二经脉首尾相贯形成气血运行的主干道,但要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须络脉系统参与,才能“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脏腑功能正常。正如《内经》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和精,气行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生理过程,是通过络脉系统连接,完成气血津液营养物质的弥散、渗灌,运输吸收精微物质,排出清除代谢废物。因此,络脉系统是沟通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维持机体内的桥梁和枢纽[4]。《灸法图》选用人体远端、末端穴位较多。通过络脉发挥其对脏腑的作用。
      1.3 络脉疏滞相通,互补平衡
      《素问.四时刺逆论》说:“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说明经气津血如干流至支流,由经脉到络脉,广泛布散,缓慢渗贯,内而脏腑,外而表皮,濡养脏腑组织,亦可如《灵枢.痈疽》所言:“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形成经脉到络脉、络脉到经脉的双向环流系统,而完成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渗灌,完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肢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的生理过程。经脉络脉相互连通,络脉易滞难通,络滞则经滞,疏滞相通,互为因果,互补平衡。具有“双向流动和满溢贯注”[5],络病则运行气血受阻易成瘀血,有形之血碍气,气血不荣,络脉失养,形成恶性循环。且络道繁密细长,“有血气运行缓慢的特点”[6]。《灸经图》重视灸疗法,取其温补温通作用,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1.4 络病以不通不荣之主症为表现
      任何脏腑病变、六经病变的致病因素,均可损伤络脉,影响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均可发病。《素问. 缪刺论》谓:“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说明经络不通,变生百病。疼痛是络病突出表现,《医药心悟.痹》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络道不通,血不循经而外溢,则成出血证,津停脉外则水肿,络阻则气血供应障碍,经气运行不利,脏腑经络不荣,轻则络脉收引,挛缩绌急,而出现眩晕、仆倒、发冷、青紫,重则阻绝闭塞,而成癥积痞块。总之,络脉不通不荣既指络脉自身病变,运行经气不利,亦指运行血液之落道涩滞不通,血少不荣。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往往在活血通络之时加用补气行气之药,能相得益彰,疗效显著。络病典型症状及表现是疼痛、包块、闷胀、出血、寒热、发黄、肌肤甲错或面目黯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7]。《灸经图》是古代治疗五劳七伤顽症的典范,皆因先天不足,或后天病久劳损失养所致,古人提出“久病入络”、“久病血瘀”,反映出络病虚则不荣,瘀则不通的病理特点。
      1.5 络病治疗以通为用,以补为基
      络脉是气血津液营养物质敷布、转输、渗灌于脏腑组织间的通路,络病治疗的根本就是保持络脉通畅,故“络以通为用”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提出的。络脉运行气血,赖阳气咰之,络病日久,气血阴阳不足,络脉失养,络道涩滞,治以益气补血,调补阴阳,活血通络,添充络道,营养络脉。这样,络道得通,络脉得养。犹如灌溉田地,渠成水通,禾苗得养。血犹水体,气犹水用,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血须臾不离,赖阳气推动调控,随经脉络道周流,濡养全身。《灸经图》选穴多取人体背部及四肢阳面穴,临床研究证明阳经穴在治疗气血不通具有重要作用。

    推荐访问:敦煌 探析 灸经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