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叙事思维 论《金瓶梅》叙事艺术的思维特征

    时间:2019-04-03 03:18: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金瓶梅》是一部缺少史书典籍的依傍,脱离了传奇志怪的笔法,以虚拟和再现现实为主要叙事手段,充分个性化的、有着宏大结构的文本。笔者曾对《金瓶梅》在叙事建构的形成方面提出了“借用、延展、脱颖出新几个过程以及对比和互衬等叙说特征”的看法,其中也提及到其思维特征对后世叙事类型的巨大影响,对于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叙事构思层面上的思维个性特征却少有论及。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创作主体在文本建构形成中所具有的思维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金瓶梅;叙事艺术;思维特征
      《金瓶梅词话》(下简称《金瓶梅》)①作为晚明时期长篇小说文体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其叙事思维构成的杰出性,以及叙述手段的巧妙和创新性都是备受瞩目的。有学者甚至这样评价:“兰陵笑笑生就是一位具有勇敢创新精神的作家。没有《金瓶梅》这样一部赤裸裸地暴露社会政治、世情、人性丑恶以致被人目为‘淫书’的杰作,古代小说的现实主义主流是无以形成的。”②如果说,艺术地再现现实人生境遇是笑笑生创作的强劲动力的话,怎样艺术地实现这种再现,就是一个很实际的写作技巧运作的实践活动了。尽管《金瓶梅》在已趋成熟的章回小说体系框架中,找到了叙说方式的基本依据,但该部著作终究还是一部缺少史书典籍的依傍,脱离了传奇志怪的笔法,以虚拟和再现现实为主要叙事手段,充分个性化的、有着宏大结构的文本。由于《金瓶梅》强大而富有震撼力的现实再现性,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诸多形状的丑陋和邪恶的揭示张力,使得创作主体更多被研究者关注到的是深邃的现实洞察力和娴熟的叙述笔法。而这两点鲁迅先生做出了最精当的评述:“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现。”③但是对于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叙事构思层面上的思维个性特征却少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缺憾。笔者曾对《金瓶梅》在叙事建构的形成方面提出了“借用、延展、脱颖出新几个过程以及对比和互衬等叙说特征”④的看法,其中也提及到其思维特征对后世叙事类型的巨大影响,但未作出具体分析。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创作主体在文本建构形成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并透过对笑笑生叙事思维方式的具体分析,探究《金瓶梅》对中国长篇小说创作艺术思维产生的影响,及“《金瓶》壶奥”(脂砚斋语)之所在。
      一
      《金瓶梅》的独立叙事体系和构建方式,突破了之前对历史题材的攫取(如《三国演义》),对杂传故事的演绎(如《水浒传》),对人物行状的记述(如《西游记》)等传统而经典的叙事方式。笑笑生在有感于晚明的“哀世”(鲁迅语)衰竭不振,世态炎凉莫测、人世悲欢相续、生死离合难料等诸多无奈的人生境况之后,遂以小说的方式寄予笔端,极尽描摹人情世态之种种情状。然而,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表达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二者又是紧密结合,不可或离。就文学创作活动的基理而言,创作主体一方面是要有感而发,另一方面是有感怎“发”?如果说晚明社会黑暗的现实给了笑笑生“感”的知性存在,那么对于人性本质的思考引“发”出的便是贯穿于整个叙事体系中所蕴含的深刻理性思辨。《金瓶梅》文本的外在形态是叙事结构十分宏大,有学者提出其叙事模式是“波放型环式网状结构”⑤,同时指出采用这样的结构模式与创作主体的思想结构有关。文本的内在组合是人物事件众多繁复并有机联系,三教九流之间人事勾连缠绵纠结,朝廷庙堂与市井闾巷之地空间腾挪还复不断。透过这些喧嚣的情节媾和和复杂的人物故事铺陈,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统摄整个叙事体系的主导思维的原貌及其原型所在,即华夏古老文明所形成的“圆”的哲学思辨与文化历史所形成的诗学精神的积淀。正是这两方面的思维定势,决定了文本叙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略,叙说艺术的审美关照,以及叙事手法的独到之处。
      所谓“圆”的哲学思辨是指华夏文明产生的以生命体悟为特征的宇宙观,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周易·说卦》云:“乾为天,为圜。”《庄子·说剑》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明四时。”天圆地方的环宇认知,以及“天人合一”的一元论世界观,使得“圆”成为了华夏子孙对生命意义的发现。圆形的外在包含了泾渭分明的黑白两极的太极八卦图,便是对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形象的理解和阐释。“圆”的生命特征是动态的,动是大自然生命原理的永恒形式。虽然“圆”的形态不够稳固,极易变形,但却最具包容性,也易恢复原形。唐人黄蘖希运禅师的《传心法要》云:“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甚欠。”⑥这里的“圆”就是周全、充满、充足之意,体现了佛性的普遍与阔大,以及佛理的浩瀚和深邃。在这样一个佛性的世界里,圆满具足,没有缺欠,这便是理想的、圆融的生命世界。这种充满了乐感和自足的生命意识,强调圆融和变通的生存之道,正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普遍存在于人的最深层的美感共识。在《金瓶梅》的整个叙事组成体系中,从故事情境(即环境场面,人物言行,人物与事件间的逻辑关系,事件全过程等)的设定,到整个文本的缜密构架,“圆”的思辨特征很是明显。
      从移植和借用《水浒》武松单元故事情境到完全进入《金瓶梅》的故事情境,环境场面的大致走势是一种外推的态势,由前者家庭-市井-家庭向后者的家庭-市井-社会-家庭推进,描述的场面对象也由此扩大为西门府-清河县-山东省城-汴梁京城-西门府,起点与终点形成的正是一个圆形。在这个圆形中,故事情节由此展开,人物的命运得以展示。而正如同太极拼图一样,不论情节和人物是多么的繁复和复杂,一个已经规定了的“圆”使得万变不离其宗。不仅如此,“圆”的思维特质也规定了人物的命运走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两个六儿潘六儿(金莲)和王六儿的人生及归宿的安排。
      潘金莲,小名六儿。虽生于一个普通的裁缝家庭,童年生活也还算无忧无虑,不幸的是父亲死后,九岁的她被母亲卖给了王招宣府,开始了歌舞弹唱的学艺生涯。在六年的学艺中,聪明伶俐的潘六儿不仅学会了识文断字、填词唱曲,也学会了描眉画脸、插戴穿衣,尤其学得了取悦男性的技巧和手段。将《水浒》中的潘金莲生平细化补充陈述,既起到了移植人物将之过渡到新文本叙事时空的作用,同时更能看出作为第一叙述主体⑦为人物形象的形成伊始就铺垫了一个心灵成长的畸形轨迹,这给人物的后续行为提供了合乎逻辑的心理基质。六年后,王招宣战死沙场,十五岁的潘金莲再次被母亲卖给了张大户家做丫鬟,她专习琵琶,“会一手好弹唱,针指女工,百家奇曲,双陆象棋,无般不知”,可就是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可人儿,却命运多舛。从十八岁被主人张大户强占到二十九岁被武松酷杀,她一生中的三个男人左右了她的命运:第一个是张大户,他使潘金莲由少女变成了妇人,也通过物质补偿的方式使潘金莲明白了容颜和肉体的实用价值所在,并造就了其心性的轻狂;第二个是武松,他使潘金莲第一次见识了伟男子的形象,也给了她一把人格比对的尺子,促使她深感自己的卑微与下贱,也激起了她强烈的自我膨胀欲来抵御这种深深的自卑心理;第三个是西门庆,他既成就了潘金莲女性心理的全面成熟,也引导了她身心的全面堕落,以致万劫不复的悲剧终结。潘金莲的一生是悲哀的,其哀有三:第一,其生命过程是被动态的,不论是生存方式的选择还是社会角色的选择,都是被他人所安排。从少年学艺到与人为奴,母亲的两次出卖使潘金莲的身份由平民降为家奴;她的第一次婚姻嫁与武大郎,一手操控的是张大户。她的第二次婚姻改嫁西门庆,虽说是她自己的选择,但从家庭地位而言却从正房妻子降为姨娘。第二,其情感生活也是阴差阳错,总被命运作弄。被命运作弄的无奈,笑笑生有着最质朴的表述:“但凡世上妇女,若自己有些颜色,所禀伶俐,配个好男子便罢了,若是武大这般,虽好杀也未免有几分憎嫌。自古佳人才子,相凑着的少。买金的偏撞不着卖金的。”和她有过关联的男性中,武松是她唯一深情向往的人,却情无所依。陈经济是唯一对她一往情深的人,可她却没能把握,终使其情付之东流。第三,她的一生有过三次重大转折⑧,皆因情爱而起。她的痴情与薄情,纠缠在她生命的恩恩怨怨之中,从未间断。她的生命也因“情”字,以被掏心挖肺,曝尸街头的悲惨方式而告终。

    推荐访问:金瓶梅 叙事 特征 思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