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人耳对声音主观听觉的要素 论电视新闻听觉语言的主观性

    时间:2019-04-01 03:14: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电视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叙事。它是叙述者通过话语叙述的新闻故事,是对新闻事实的重构。客观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公认的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本文认为主观性和客观性,是新闻的一体两面。电视新闻视听结合,听觉语言是电视新闻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和音响三个层面分析电视新闻听觉语言的主观性。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话语 听觉语言 主观性
      著名传播学者小约翰认为,“任何对语言或传播的讨论如果不涉及到话语,或者说比句子长的、作为进行中的传播一部分的讯息单位,包括谈话、书面文本甚至非语言形式,那就不可能是完整的。”①在电视新闻传播情境下,“话语”是新闻叙述者用来叙述新闻事件的电视传播符号系统,它由图像符号、声音符号、文字符号组成。石长顺教授在《电视传播学》一书中将电视传播符号分为了三类:图像符号(包括活动图像和人体语),声音符号(包括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声、音响声),文字符号(包括新闻字幕、说明字幕和谈话字幕)。本文主要从声音符号——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层面,来探究电视新闻听觉语言的主观性。
      一、电视新闻解说词呈现主观性
      电视新闻解说词与新闻画面镜头相互配合,它是电视新闻叙事话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闻画面虽然蕴含的信息量大,但是画面镜头转瞬即逝,很多细节无法展现清楚,而解说词和同期声、字幕可以对电视新闻画面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可以发挥凸显关键信息、加深受众理解的功效。当没有相关新闻画面或者画面无法完全表达传播者意图时,解说词就发挥着相应的叙述和评价作用。电视新闻解说词在建构新闻事实的时候,往往通过选择不同的词语、句式,明显或者含蓄地反映叙述者和媒介的观点和立场。
      首先,在词语选择上,为了使叙述符合客观真实,电视新闻解说词多使用动词、名词,较少使用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形容词和副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有时为了弱化动作,会将动词名词化,来转移受众视线。例如,在对中国“3·14”西藏事件和“7·5”新疆事件的报道中,西方电视新闻媒体大量使用名词“骚乱”、“骚乱者”、“抗议者”,来弱化暴力分子的身份及其恶劣行径,掩饰骚乱的制造者和抗议者的暴力行为,为其开脱。CNN在报道中还使用了“镇压”这样明显带有控诉意味的动词来叙述中国政府的行为。在名词的使用上,例如西方媒体喜欢将中国的所有问题,包括灾难、人权问题等,纳入“共产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将一切负面报道和“共产主义”挂钩、和意识形态挂钩。“恐怖主义者”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也可称为“自由战士”,话语是意识形态栖息和斗争的场所,语词的选择和表达就体现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形容词的使用上,新闻中也会出现诸如“科学”、“民主”、“和平”、“文明”这些对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描述词。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明显多于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这从一定程度说明,新闻叙事受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的支配,发挥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媒介的报道受主流意形态的制约,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闻话语中,呈现出主观性。
      在句式选择上,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配合画面传播给受众的,画面转瞬即逝,并且具有模糊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句式简短,节奏明快的解说词,介绍人物、交代环境、描述事件,解释、补充、说明画面内容,方便受众理解画面和记忆。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长句,尤其是倒装句、祈使句等。句子平均短小,不包含太多的词汇量,尽量符合受众的信息解码能力。
      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上,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倒金字塔式,采用导语开头,以简要的语句,概括电视新闻事件,揭示新闻主题,这种解说词比较适合开始的画面价值一般的电视新闻,通过解说词迅速揭示其内在重要程度,吸引受众注意。另外一种,则是直接叙述,紧扣新闻事件的客观发展情况,让解说和画面一起,逐步呈现电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画面价值较大、客观发展过程具有“悬念性”的新闻事件。
      解说词是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声音符号传递给受众的。在传播过程中,叙述者通过语调、语速传递了明显的情感倾向性。对于不同类的稿件,播音员在播报时有着不同的处理,例如报道年节资讯时语调相对欢快、语速较快,新闻人物去世时语调低沉、语速放慢。这样的播报处理使得解说词呈现明显的情感倾向性。
      二、电视新闻同期声体现主观性
      电视新闻语境下的“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电视新闻画面时,同步记录与新闻事件画面有关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来自现场的真实声音,可以让受众耳听为实,但是记者和受访者的同期声不是纯然客观,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倾向。
      首先,从记者的角度看,出镜记者在现场的解说采访的声音,是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是电视新闻采访的执行者,担任多种角色。第一,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调查者,受众看到的是记者框限之后的报道,电视新闻作品中已经融入了记者的看法。第二,记者自身的话语特点和报道风格,使得同期声带有主观性。白岩松解说时的自然理性、敬一丹的和风细雨,王志的犀利大胆,他们在成为著名主持人之前,都是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这样写道:“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需要提一些尖锐性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不同的记者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视角、提问方式和语言风格,这也赋予了电视新闻叙事话语中“同期声”的主观性和多样性。第三,有些受访者面对镜头说话,会出现紧张、表述不清的情况,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和结构组织者的角色。例如 “我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你的感受”等类似提问带有采访者强烈的主观色彩。②在这种引导中,受访者不自觉就说出了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其次,从受访者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受访者受意识形态、价值立场、个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说什么”、“怎么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不同媒体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由于视角不同,采录同期声时选择的受访者也不同,或选择事件的赞成者,或选择事件的反对者,甚至有的选择事件的旁观者、中立者进行采访。另外,受访者的地域不同、社会角色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话语特色。例如“草根”的话语比较直白生活化,专家学者则更加专业化。接受采访的老百姓很多还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语言表达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推荐访问:主观性 听觉 语言 电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