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南方周末》的畅销】 接受美学视角什么意思

    时间:2019-04-01 03:14: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接受美学强调的是对读者的重视,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主张。它既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要为自己设计一个接受模式;既要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把握一定的审美距离。《南方周末》在我国各地的畅销,究其原因,报纸定位是其成功要素之一。
      【关键词】接受美学 读者 《南方周末》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尧斯将文学史看作“读者的文学史”,他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①它的主要代表人是尧斯和伊塞尔,他们两个人的共同主张是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南方周末》的成功发行与崛起,正是由于其在读者定位方面的成功。《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②
      一、接受美学视角中的隐含读者
      伊塞尔指出,文学的接受过程并不只是创作过程结束,而是作品发表并到达读者手中后才开始的。读者的作用也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中,接受的因素贯穿着文学的全过程。文学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对话关系”。接受活动早在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便已开始,这时,他必须为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接受模式”。无论作家是否意识到或承认与否,这种接受的准备过程或“潜在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他认为:“在文学作品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本文的结构之中。”《南方周末》对隐含读者的把握就相当到位,首先从版面的设计来看,大致分为新闻、经济、文化、时局和评论,有时候会加上副刊。版面多少的把握是内容和方向性的瞻望。作为周报,既要把一周的大事很好的罗列,又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是说要在有限的版面空间中做出无限的成绩。在第一千四百五十九期的新闻版中,依次罗列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前夕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矿难的伤疤,一个矿工村的生存样本”、“广东试行精神赔偿地方标准”、“小法院卷进打黑风暴”、“金正男说《父亲金正日与我:金正男独家告白》摘要”、“2012台湾大选复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辑的匠心独运,版面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国际事件报道,也有贴近生活的新闻事件。这既是编辑为作品预先设计的一种接受模式,更是与未来读者的一种对话。伊塞尔还认为阅读活动中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不同于客观事物和观察者之间有一种明确的主客体关系。读者沿着时间的渐进顺序,介入文本之中进行建设和创造,同时这种被他本人创造的东西,又重新作为一种审美的“客体”出现在他面前。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主动的思考,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存储进行一个新的再创造的过程。从传播学的理论来讲,其中是包含着一种反馈的过程。反馈,指的是接受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和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③
      二、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对象
      受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所采用的“期待视野”的概念影响,接受美学也借用了“期待视野”的观点,用来说明阅读中的审美现象。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其一定的期待水平,每个读者阅读前都有一定的“期待视野”。每当阅读之后,如果读者刚获得的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读者便会因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而索然寡味感到失望。如果获得的感受出乎意料,甚至大大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新鲜、振奋,得到强烈的美感。其新体验也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如果把原有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出现的不一致称为“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期待视野的要求,对于周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周报的内容在及时性方面处于劣势,其内容是一种新闻的翻新活动,要在这样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就需要编辑和作者在内容和语言特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纵观《南方周末》的新闻大部分是由新闻事件和评论组成的。
      (一)《南方周末》的新闻内容
      1、新闻内容选题范围广
      《南方周末》内容广,且都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份好的报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想人们之所想,刊载人们喜闻乐见,或者是人们最想要获得的内容,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就2010年来说,《南方周末》的新闻紧紧跟随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从微博的兴起、卡扎菲的落寞、郭美美的风波、揪心的校车、对药家鑫的关注和对华西村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和价值。
      2、新闻内容解释新颖独特
      要想在内容上获得关注,就要有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作品,要凸显出不一样的内容和角度。因为受众的审美期待在不断提高和进步,所以报纸的内容也要相应的提高。只有在超过审美期待的过程中,报纸才可能被认可。在台湾大选尘埃落定的时候,在天下板块中,同样的大选的报道,《南方周末》将大选的内容比作了“战争”的场面,并且依次对其进行了剖析。分成了战场篇、战器篇和战法篇。这样的分析通俗易懂,又意义深刻。将大选比作了“战争”,可以更好、更直观的让人们看出台湾选举的激烈。
      3、多寻找问题的原因
      《南方周末》对待问题并不是一味的抱怨和叹息,更多的是主动的选择和寻找答案,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式。报纸的舆论向导作用肩负的是社会责任,当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首先要使民众正确认识恐慌。例如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中国国内引发的抢盐风波,《南方周末》通过各种方式,为受众普及知识,用事实告诉了民众:一是无需抢购,碘盐市场供给充足;二是吃碘盐防止辐射,并没有科学依据。

    推荐访问:南方周末 美学 视角 畅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