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意思 [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时间:2019-02-12 03:25: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实质上看,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可以说,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而创新型人才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或者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这一弊病必须改革。我们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于是,教师成为绝对的知识权威,不容怀疑,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而盲目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怀疑,没有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是借助于头脑储存,并没有融进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形成批判和质疑,结果为知识所支配,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唯师”、“唯书”的占有式教育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和更新,取而代之的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具体说来,新时期的教师所树立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三是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四是从单向的传播式教育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式教育。总之,上述这些教育观念,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我”与“你”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育情景之中,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鼓励多元和发散,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挑战。因此,教师树立这一现代教育观念,将极大地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明确批判性思维内涵,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批判,突出表现为敢于质疑权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理性反思,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新,也不可能有创新型人才。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可谓意义重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展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并以教育纲要形式要求各类学校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教育活动中,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严重缺失。对此,我们应该有危机感。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次,组织有关教育教学专家开发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新出版的学科教材,也存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但只是一些隐性的内容,并没有得到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到学科教材之中,以学科为载体,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形式。再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自身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对批判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创新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才能真正发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功效。
      
      三、纠正思维偏执,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
      
      当今社会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活多样化的特征,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人们追求个性的张扬,对社会问题各抒己见,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可以说,当代社会正处在思想大解放、实践大松绑的时期。这种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冲击。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生理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以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不成熟,有时会造成他们的思维偏执,认识问题片面,甚至错误,从而影响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在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时,必须重视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批判幼稚”现象,提升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理性的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定。如果失却了理性的思考,一个人就很容易迷失正常的方向,继而产生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实,在科学和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的真理,不存在绝对的权威。马克思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但马克思的这种怀疑精神不是建立在虚无主义之上的怀疑,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掩盖事物本质的假象提出的怀疑,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事物的真相,探求事物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过程,实质上就蕴含着理性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科学的批判态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古希腊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批判性思维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之火点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塑造出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推荐访问:批判性 人才培养 思维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