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极限解题思想【极限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时间:2019-02-11 03:18: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极限思想方法是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通过对问题的极端状态的讨论,避开了抽象复杂的演算,优化了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降低了解题难度。本文以运动变化的观点讨论了极限思想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
      1.利用极限思想,简化解题,深化思维
      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和变量的取值范围问题中,利用极限思想来寻求解题的途径,常常能达到简化计算过程,化难为易,深化思维,使问题轻松获解的效果。
      例1(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不等式+logx+2>0的解集是()。
      A.[2,3)B.(2,3]C.[2,4)D.(2,4]
      简析:本题为不等式解集问题,通常考查变数字母取其区间的端点和端点的极限情况。当x趋近2时,左边结果趋近,且当x=2时,不等式有意义,排除B、D,又当x趋近于4时,不等式成立,排除A,因此答案选C。
      例2(2004年高中数学联赛四川赛区试题):已知不等式m+(cosθ-5)m+4sinθ>0恒成立,则参数m的取值范围是()。
      A.0≤m≤4B.1≤m≤4C.0≤m或m≥4D.m≤0或m≥1
      简析:本题为参变量的取值范围问题,当m趋近∞时,左边结果大于0,排除A、B,又当m趋近1时,不等式不一定成立,排除D,因此答案选C。
      评注:极限思想是特殊值法的延伸,它提供了从变量变化中研究趋势的数学方法。减少计算量是使问题迅速、准确获解的关键;利用极限思想,着眼于问题的极限状态是减少计算量的重要途径。
      2.利用极限思想,优化解题,活化思维
      在立体几何问题中,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最大、最小、最近、最远等特殊位置进行极端位置的考察,以达到发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问题结果的目的,活化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3(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设四面体的四个面
      
      的面积分别为S,S,S,S,它们中的最大值为S,记 ,
      
      则λ一定满足()。
      A.2<λ≤4B.3<λ<4C.2.5<λ≤4.5D.3.5<λ<5.5
      
      图1
      简析:如图1,不妨设底面ABC的面积最大,若四面体为正四面体,则λ取最大值为4;当顶点P无限趋近底面ABC时,则侧面PAB、PBC、PCA无限趋近底面,则λ无限趋近于2。因此从以上两种情况可得出结论,答案为A。
      例4(1995全国年高中联赛试题):设O是正三棱锥P-ABC底面△ABC的中心,过O的动平面与正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或其延长线的交点分别记为Q,R,S,则和式++()。
      A.有最大值而无最小值
      B.有最小值而无最大值
      C.既有最大值又有最小值,且最大值与最小值不等
      D.是一个与平面QRS位置无关的常量
      
      图2
      简析:如图2,考查动平面QRS,当动平面QRS无限趋近底面ABC,则和式++趋近++(定值);当动平面QRS的点Q趋近A,R趋近PB的中点,则动平面QRS与直线PC平行,相交于无穷远点,和式++趋近+(定值)。因此综合以上两种极限情况可得出结论:和式++是一个定值,答案为D。
      例5(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在正n棱锥中,相邻两侧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A.(π,π)B.(π,π)
      C.(0,)D.(π,π)
      
      图3
      简析:如图3,设侧面所成的二面角为α,当顶点无限接近底面时,α趋于π;当顶点离底面无限远时,侧棱无限趋于与底面垂直,此时,α无限趋于底面正n边形内角π,所以,二面角α的取值范围为π<α<π。本例棱锥高不定,可将顶点看作是运动变化的,运用极限思想,考虑两种极限位置,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评注:将某些点或量看成是运动的点,应用极限思想考查运动变化的极限情况,使问题获解。
      3.利用极限思想,化动为静,内化思维
      在对于定点、定值等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问题中,利用极限思想对条件的某种极限状况进行考查,往往能探索出问题的结论,再将问题从极端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使复杂问题迎刃而解。
      例6(199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F,F,左右顶点为M,N,若△PFF的顶点P在双曲线上,则△PFF的内切圆与FF边的切点位置是()。
      A.在线段MN的内部B.在线段FM内部或FN内部C.点M或点ND.不能确定
      简析:如图4,F,F,M,N为定点,动点P在双曲线上移动。当P无限趋于M或N时,则△PFF的内切圆与边FF的切点位置无限趋于M或N;又当∠FPF=时,可计算出FP的长度等于F到△PFF的内切圆切线的长度,故猜想得C。本例为客观题,有选择性,采取上述方法简化讨论过程,当然此题可用常规方法,但运算量较大。
      
      图4
      例7(IMO1959-2):在定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在AB的同一侧以AM,BM为边,作正方形AMCD,BMEF,设这两个正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分别为P,Q,这两个圆交于M,N,求证:MN过某定点。
      
      图5
      简析:如图5,设动直线MN过定点T,由于T的位置不知,可以考虑M的特殊位置。若M为AB的中点,则T必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若M无限趋近于A,则N也无限趋近于A,圆P退化为点A,割线MN逐渐趋近于AB为弦的圆的切线AT。综合分析,得出T的位置应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弧的中点。结论改证:M、N、T三点共线。可证得N、C、B共线,得出∠ANB=,N在AB为直径的圆上,又∠ANM=∠MNB=,得出要证明的结论。
      评注: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殊位置和运动过程的动态分析,寻求出变化中的不变量,以获得有益的启示,做出合理的判断,达到以静制动、动中求静的目的。
      4.利用极限思想,化动为静,催化思维
      在研究未指明形状和位置的轨迹问题时,通过对一些特殊点和极限点等情况的研究来判断轨迹的大致轮廓,是探求轨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例8(2005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过抛物线y=x上的一点A(1,1)作抛物线的切线,分别交x轴于点D,交y轴于点B,点C在抛物线上,点E在线段AC上,且满足=λ,点F在线段BC上,且满足=λ,且λ+λ=1,线段CD与EF的交于点P,当C在抛物线上移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图6
      解析:如图6,由题意计算知D为AB的中点,题目中涉及两个变量λ,λ,考查问题的特殊情况和极限情况:(1)当λ=λ=时,则==,EF∥AB,点P为三角形ABC的重心;(2)当λ趋近于(等于)0,λ趋近于(等于)1,或当λ趋近于(等于)1,λ趋近于(等于)0时,点P仍为三角形ABC的重心。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点P为三角形ABC的重心。
      
      
      图7
      对点P为三角形ABC的重心的证明也比较容易,如图7,过A,B分别作EF的平行线交CD于H,N,则==λ,==λ,λ+λ=1,故+==1,DP=PC,点P为三角形ABC的重心。再根据重心的性质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为y=(3x-1),(x≠)。
      评注:极限点、临界点、特殊点是轨迹上的“静点”,其他点看成是“动点”,通过对“静点”的情况研究来把握“动点”的变化,以求“动中求静,以静窥动”。
      极限思想是一种基本而又重要的数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量”变到一定程度转化为“质”的变化过程。无限趋近的概念和性质虽然超出高中课本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极限思想,如此既可以加深对极限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振英,陈湛本.论极限的思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5).
      [2]罗万春,宋乃庆.极限概念的表征及教学策略[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3]桂淑英.运动变化观点及极限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数学通报,2004,(03).
      [4]张国良.极限与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杂志,2003,(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解题 极限 思想 数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