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小学阅读教学“热闹”场面的冷静思考|冷静的草原热闹起来了

    时间:2019-02-07 03:14: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语文教师目前还停留在对新课程的表层面的理解上,以这样的理念走进课堂,其教学效果往往是看似热闹,而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引领到语文学习的深层次中。
      关键词:阅读;冷静;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64-01
      
      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步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语文教师目前还停留在对新课程的表层面的理解上,以这样的理念走进课堂,其教学效果往往是看似热闹,而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引领到语文学习的深层次中。现就以下几种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犹似霓裳羽衣舞”
      片断一:一位老师执教《云房子》(苏教版第三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云房子的美,引导学生想象。教师:“云房子还有什么样的呀?”生1:“有的云房子像我们的大教室。”生2:“像我们的课桌。”生3:“像大黑板。”生4:“像我的书包。”……教师:“云房子的形状多不多啊?”学生:“多!”
      在片断一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但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而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味地表示赞同。一篇本应很精美,本应很有诗意的文章,就这样被低层次的想象冲击得苍白无力。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评价,非但没有给学生的想象以启迪,反而变成了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试问,这样的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吗?在课堂是否诱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活动,这是评价课堂最关键的部分。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还有好多老师以学生是否活跃为判断课堂教学的尺度,甚至,有好多老师追求这样的活跃,显然这是错误的, 对于这种“霓裳满眼飞,羽衣满屋舞”式的活跃,我们必须拒绝。
      二、“凤去台空江自流”
      片断二:《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片断。师:“读了‘天鹅破冰’这段文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老天鹅“勇敢”、“顽强”,是“破冰勇士”;教师接着问:“联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天鹅勇敢、顽强呢?”问题一提出,不少学生纷纷举手。教师立即请学生回答,他们大多泛泛而谈,东一句,西一句,说到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老师跟着学生转来转去。学到最后,“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悄悄离开湖岸,而且这杆猎枪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学生的表述还是只言片语,如“天鹅很勇敢”、“天鹅很团结”、“斯杰潘老人爱护鸟”、“斯杰潘老人很善良”等,似乎仍然停留在初读感知阶段。
      如果是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片断二中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满意的,但如果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仍然是用简单的话来回答,则显示出教者对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还没能充分展开,学生思考的空间得不到充分地拓展,学生思维的质量就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好问题设计的思考性。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以问题解决为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费多少力,即可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教师却忙于“给”学生知识。由于教学进程太快,这就让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闪失了,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也无形的消失了,结局还不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三、“乱花渐欲迷人眼”
      片断三:上课了,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导入对《九寨沟》(苏教版第七册)的教学。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问:“要想深入了解九寨沟可以用什么方法?”同学们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网、看影碟等方法。“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看影碟!”异口同声。于是老师放影碟。学生看完后,接着用了25分钟时间交流课前从书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还评选出多名“信息之星”。终于读书了。读到第三节,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不是读快就是读慢,直到第六个同学才读得图文相符,课堂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了这一片断,我们很快就会看出教者的良苦用心。注重课内外知识沟通,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学生视野的拓展,注重教学媒体的运用……所有这些都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一味地随波逐流,无视语文自身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去整合,去拓展,行吗?“学生不是读快就是读慢,直到第六个同学才读得图文相符”、“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这难道不应该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提倡综合性的“大语文”,但不能把适度的拓展变成无度的整合;提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不能把适度的运用变成无度的展示。这决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和语言品味上,有了些背景知识的铺垫,有了些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应该感悟得更深,体验得更多才对,切不可让它们“喧宾夺主”,让它们“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四、“犹抱琵琶半遮面”
      片断四:教学《云房子》(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小节,在初读感知后,教师创设情境:“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老师边说边贴出画有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底图)。这时候,谁也凑热闹了?”“小鸟。”教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孩子们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来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来开始吧!来,伸出双手(师示范造房子,生跟着做动作),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跟着老师做“砌墙”、“铺地板”、“盖屋顶”的一个个动作。“云房子”造好后,老师又让学生学小鸟飞起来……
      看得出来,这样的课堂是在无限制地放大学生的主体效应,“说吧”、“造吧”、“跳吧”、“飞吧”……好不“热闹”!可是“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当讲的不讲,需引的不引,该挖的不挖,无疑,这样的课堂造成了严重的课堂浪费现象。
      杨九俊先生曾经说过,看课堂就像是看电视,如果信号不稳定,屏幕晃来晃去的,你怎么能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情感的熏陶取得较高的效率呢?你怎么能够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呢?一节课堂,一篇文章,一个概念,它总有个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是不可以变化,教学情境的变化要伴随着学生智慧探究的过程,要伴随着打开学生思维的过程,要伴随着引起学生探究的过程,这样的变化才会有价值。我们只有透过“热闹”的课堂,洞析“浮华”的背后,把握课堂的尺度,看清教学的实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才不会迷路。

    推荐访问:阅读教学 场面 冷静 热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