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生成性资源让师生共成长:课堂教学中师生智慧互动生成探究

    时间:2019-01-24 03:36: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现、识别、挖掘生成性资源,并把它发挥好、利用好,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功效,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生成 课堂 氢氧化钠 盐酸 酚酞
      案例1 本人在执教《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是这样设计的: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几种常见的酸和几种常见的碱中随意组合进行分组实验,观察是否有明显的现象。以期得出有些酸和碱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然后再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为例展开,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分组实验后,大家一起汇报实验的现象,当汇报到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的现象时,大部分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明显变化”!可是有两个小组的同学却冒出异样的声音――冒气泡。于是其他小组的同学开始骚乱,大家甚至用不屑的语气鄙视这两个小组成员,怀疑他们的眼睛是不是有问题。面对这种局面,我开始也有点怀疑是不是他们看错了,后来一想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于是为了让其他人信服,我请那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前亲自再演示给大家看。看罢,大家都傻眼了,咦,真的冒气泡了,怎么会冒气泡呢?于是我也故作疑惑地问:“对呀,怎么会冒气泡呢?”有的学生在下面嘀咕着:“是不是药品有问题啊?”我追问:“盐酸遇到什么会冒气泡呢?”学生纷纷说:“排在氢前的金属,或者遇到碳酸根离子。”刚说完,有的同学就开始否定了不可能是金属这种可能,那就只能是溶液中有碳酸根离子。我不失时机地问:“哪来的碳酸根离子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标签贴错了,那本来就是含碳酸根离子的溶液。”我首先肯定了他的猜想,后又告知我提供的氢氧化钠溶液有的是去年的,确实标签没贴错。一会儿,有的同学说:“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质了!”我请声音最洪亮的那位同学书写氢氧化钠变质的方程式,大家听到这个解释并看到化学方程式后,恍然大悟,露出开心的表情。此时,我借题发挥,肯定了这两个小组能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并实事求是地汇报现象,没有人云亦云,非常好。很多科学家之所以可以得出某个真理,就是因为不错过细微的发现。
      案例2 在学生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10-9)过程中,我巡视着,突然有一个学习化学兴趣很浓的小组叫了起来:“加盐酸又变红了!”我快步走到那个活跃小组,问怎么回事。他说:“老师,我们向锥形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溶液变为了红色,然后我们逐滴滴加盐酸,一会儿红色褪去了,可是我们想多加点盐酸,看看是不是酸过量了,还是无色。”我说:“是啊,酸过量的话,应该是无色的呀。”生:“可是加盐酸后又变为了红色。”我分析道:“是不是你们刚刚没有充分地摇动锥形瓶?”生:“摇动的,变为无色后又过了一小会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用他们组的药品重新做了一遍,果然如他们所说,在加入盐酸后变为红色的液体中我又耐心地滴加盐酸,最终溶液又变为了红色。说实话,对于这种现象,我当时真的做不出解释,于是向该组学生承诺回去再好好想想,第二天给他们答复。
      回到办公室,问了几个化学老师都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亲自用上一节课分组实验的药品一一做了一遍,都是滴加酚酞变红色,滴加盐酸变为无色。正在我很灰心、很头疼的时候,突然发现地上有十几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还没清洗,那是在学习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时,做的氢氧化钠溶解性实验,当时为了使放热现象明显,每只试管中加了较多氢氧化钠,所以学生配的多是氢氧化钠的浓溶液。我拿过来一试,惊奇地发现与课堂上一样的意外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原因,我重新向盛有浓的氢氧化钠溶液(pH=14)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测得pH=13,显然溶液显碱性,可是酚酞却是无色的。这是为什么呢?我查阅资料仔细地分析原因,得知酚酞这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8-10,当我向pH=14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时,理论上酚酞先变红,过一段时间会自然变为无色,而我和课堂上那位学生是在酚酞尚未变为无色时就滴加盐酸,造成了好像是加盐酸才使酚酞变为无色的假象。事实上,即使我们不加盐酸酚酞也会变为无色,当继续滴加盐酸时,盐酸中和掉一部分氢氧化钠,但氢氧化钠仍然过量,只是pH在8-10之间,达到了酚酞的变色范围,所以此时酚酞变为了红色,继续滴加盐酸,当盐酸恰好中和氢氧化钠,溶液变为无色,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溶液显酸性,酚酞仍为无色。原来,出现意外的最主要原因是使用了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所以,老师们以后要注意在做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时,一定不要用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天,我和那位同学相约在实验室,一起探究了这个实验,通过这次课堂上的生成,使他知道了酚酞的变色范围,为高中学习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作风,加深了对化学的热爱。通过这次意外,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后遇到这样的意外可以从容地应对。
      案例反思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中产生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我的体会是: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我们不但不应该排斥,反而应该感到高兴。正是由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深层次资源,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教与学的互动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课堂中万一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你事先没考虑到的,只要问题本身有价值,教师就应该尽一切可能同学生探讨下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插曲”都需要在当时的课堂上解决。这里所讲的深层次资源是指和课堂教学相关并且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很难,并且和本堂课教学知识没什么联系,教师就应该告诉提问的学生,这个问题和本堂课的知识关联不大,可以在课后单独探讨,从而避免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上才会出现更多精彩的“小插曲”。通过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生成性问题,我们的教学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参考文献: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3.
      

    推荐访问:师生 生成 成长 资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