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巧口凤尾笋_巧用凤尾

    时间:2019-01-24 03:35: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充分挖掘教学重难点等等,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常以小结的形式草草结束,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要上好一堂历史课,如同要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虽然时间不长,却是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平时我们写作中也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写作如此,教学也应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语,也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好的结束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是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语。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它上承第一单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下接“戊戌变法”。主要介绍的是作为中国统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自救活动,也是中国进入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一个活动──洋务运动。重点讲述了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与内容评价等问题。本课在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本课的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人做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利用上一课的结束延伸话题,引得活水来
      历史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文关于“辛丑条约的危害”的内容,课本上介绍很少,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危害后,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的讨论。于是我就这个情况提出“如果你是当时事件的经历者,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怎么办?”像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下一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因为下面《洋务运动》恰恰是一些封建官员为救中国想出来的办法――“洋务运动”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来解决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设悬念,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吊胃口”效果。
      再如,教学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课时,在结束时,我就问:“如果你是当时事件的经历者,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怎么办?”这时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出,我马上就讲“你们可以想不出,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则不允许想不出,因为再想不出就要到亡国灭种的地步了!”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我要学”的求知心理状态,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反弹琵琶,逆向引导
      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后面,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统一认识。比如,教学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我接着上面的提问,就可以在下节课《洋务运动》开始,承接上一节的结束语,“如果你是当时事件的经历者,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怎么办?”这时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出,我马上就讲“你们可以想不出,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则不允许想不出,因为再想不出就要到亡国灭种的地步了!”这时学生开始就此话题进行讨论,
      其一:向西方学习技术,因为我们的武器不如洋人,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向西方学习制度,因为我们是封建专制,不适应当时的发展。
      其三:向西方学习思想,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经过讨论为了证明那一个观点的正确性,我们自然过渡到第一个观点《洋务运动》,作为当时封建统治者他们为救中国想出的办法,叫“洋务运动”。
      四、提纲式概括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教学完《洋务运动》,我们可以这样结束:
      “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忙自救。师夷长技三十年,自强求富办洋务。
      奕曾李与左张,工业海军和学堂。甲午一战三军败,国未能富兵未强。
      开辟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艰又长。”
      这样的结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对语文教学也起到了指导作用,真可谓一箭双雕。
      五、作业促巩固
      一堂课讲完了,检查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比如,本人每每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诸如洋务运动,内容、评价等等.进行抽查学生。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同时也能指导自己的教学。
      以上五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总结。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轻轻地走了,思绪正悄悄地来”的感觉。正如皮亚杰所说的:“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作者单位:苏州胥江实验中学

    推荐访问:凤尾 巧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