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大教育观下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思考_

    时间:2019-01-17 03:35: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应倡导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及其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大教育观;新课程;学习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53-02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必须建立和形成一种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及其成败的关键
      
      1�综合国力的增强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封闭、单一、机械、落后。若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要积蓄参与国际竞争的力量,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审视这次课程改革,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2�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应对并抓住知识经济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顺利完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教育面前的新课题。显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观念的、行为的变革与创新,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与功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应对。
      
      3�信息技术将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以课本为主要载体和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的局限性被打破。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原先固定老师、固定班级、固定内容、固定进度、固定标准的单向、封闭、机械的学习格局将彻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并已普及的网上学习(E-learning)。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为中介,在自主筛选、合理接受、科学加工、适时反馈的信息传输中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
      
      4.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双基”任务的完成、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校扩招等都为学生带来了极好的学习机会,也给我国各级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需要我国中小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传统的、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进行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1.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这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与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的成果,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开展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畅所欲言,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效转化和消除学习压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基于“问题”的学习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不是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重要的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仅要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不仅关注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且关注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传统的问答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原有的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新课程则强调营造多种“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形成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引导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多姿多采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4.基于探究的学习
      能动的反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的现有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而是带有个人的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探究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足追求其结果,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
      
      5.基于个性的学习
      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每一位学生个体都因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且有效的学习方式。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导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加以灵活变通,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6.基于对话的学习
      人类社会即将和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现已成为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对话的实质就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共识。这种对话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只有重新构建的意义。因此,学习即对话,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7.基于网络的学习
      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去,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并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钱佩玲.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J].数学通报,2003(10):26-33�
      [2]叶留青,刘年义.数学新课程合作性学习中学生相互评价方法[J].数学通报,2005(11)�
      [3]章现联.数学课程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1):53-55�
      〔责任编辑:孙喜田〕

    推荐访问:学生学习 多元化 思考 方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