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幼儿园建构区教研方案

    时间:2019-01-16 03:29: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高师学生作为准教师,就其个人的主观需求和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而言,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必要的,但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习与研究、培养与使用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建构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新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解决培养过程中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86-02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意义在于要培养出适合于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所需要的,“能用的”、“好用的”、“顶用的”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两个相关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充满着专业化的角色期待;而高师教育依然在相当大程度上陷于非专业化培养的困境之中。这种不协调,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好对接。要改变这种不协调,就必须从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上着手改变。
      
      一、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师学生主观需求分析
      时代的需要就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当代高师学生经过最初阶段高师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学习和影响,已清楚地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更应努力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育家”;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专门职业;教师更不能像过去那样机械重复地面对自己的职业,而必须与时俱进,学会研究分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中提炼和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更好地为实践所用。高师学生的这种主观需求,为我们建构教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内部条件。
      (二)基础教育客观要求分析
      当代的基础教育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使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功能更加明确;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要求也较之以往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即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能培养出学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应能培养出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学会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这种高水平的育人要求,就必然要求教师有研究能力,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学会变通、学会整合、学会创新。而教师的这些能力必须在做准教师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基础教育的这种客观要求,为我们建构教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外部条件。
      
      二、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师学生的教研能力培养是高师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该项能力的培养,均列入正式的课程方案中,即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予以重视。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师范生能力培养只在课堂中进行,是达不成培养目标的,特别是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更难担此重任。一方面,师范生由于未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连基础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都没有,何谈去研究;另一方面,师范生初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多不够深入,更何谈理论联系实际地去研究。因此,在对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理论与实践分离。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目的是要使师范生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逐步形成科研兴教的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门课程的讲授,重理论、轻实际,几乎不安排实践学时,多数教师教学的功夫是在“嘴上”,而没在“手上”。
      问题二:知识与能力分离。由于师范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只是通过短期的见习、实习了解些皮毛,加上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只停留在较浅显的理论层面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困难。对师范生而言,教育科研的知识是用来“背和考”的,转化能力是以后的事。
      问题三:学习与研究分离。多数教师感到,给师范生讲《教育科研方法》课不轻松。首先,学生无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也就元学习教育科研的兴趣;其次,教育科研方法课程需要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等相关基础课程为先修课程,如果学生的先修课程掌握不理想,就会影响到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有意识地把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就显得非常困难。
      问题四:培养与使用分离。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在培养“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高师办学要与基础教育对接已经被认为是“必须”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高师教育、教学的惯性,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带领学生在“象牙塔”内“模仿”,而懒于到“战场”上“拼杀”。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的分离,使得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只能达到“闭门造车”的水平。
      
      
      三、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长期以来,在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见图1),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从图1可清楚地看出:高师学生教研能力的培养是在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教师课堂授课理论与实践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师生合作实现学习与研究结合,最终实现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目标,以期培养出“应用型”、“研究型”的教师。
      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校方努力建立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平台
      实践证明,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对接,这是保证办学宗旨、办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个关键性问题,并结合本校和当地基础教育办学的实际展开研究。例如,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请中小学校长和名师来高师“讲学”或“论坛”;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即派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去中小学“挂职锻炼”或“理论指导”。其目的是把“鲜活的”基础教育搬到高师的课堂上来、印刻在师生的脑海里,以期建立高师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稳固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授课要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课加实践课为手段
      如果说,建立高师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平台是校方该“为”的,作为教师,就应利用好这一平台,把印刻在脑海中的“鲜活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实例、现象和问题,作为《教育科研方法》课堂讲授时的案例,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使理论教学生动起来,与基础教育实际联系起来。同时,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实践于基础教育,要安排适当的教育研究实践学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就一个小专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写出真实、有感的体会和小论文,为学生创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
      (三)学生打好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础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高师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标志。知识转化为能力以个人主观努力为前提,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为高师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了外部条件。高师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关键是个人接受知识的水平,以及个人的主观意向和转化能力机制建立完善的程度等。因此,高师学生教研知识转化为教研能力,教师还应特别引导和启发学生完善自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转化机制。此外,教师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表达的能力,从而使之成为善于思考、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四)师生坚持走学研结合的道路
      “学研结合”,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实际的教育科研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方面,能更易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教研意识和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更顺利地进入教研领域,以获得教育研究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在引领学生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既能通过学生的发现和探索引发自己的思考,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又能把自己和学生的研究作为教学实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会使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师生在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和自身的驾驭能力,又要有勤奋、探究、创新的精神。因为,教育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

    推荐访问:建构 教研 培养模式 能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