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农村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19-01-16 03:28: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农民素质相对偏低,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但建设新农村,为提升农民素质,再造中国农民,创造了历史机遇和条件。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战略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大力实施“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综合改革,提升质量”、“强化保障,支撑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素质;成因;职业;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54―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民数量居多且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已成为不可逾越的发展瓶颈。
      
      一、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成因透析
      
      (一)文化素质偏低与农村文化教育滞后的影响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衡量评价农民人口质量的基本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目前来看,农村中小学入学率虽较高,但中途辍学率也较高。据有关统计: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而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发展也不平衡,落差较大,呈梯次递减状态,东部地区的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素质更低,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更大。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体制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在城乡关系上倾向城市发展,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的整体协调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拉大了城乡差距,局限了农民发展。新时期以来,虽然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得到了缓解,但长期投入不足,资源贫乏,致使文化生活贫困,教育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农民受经济生产与文化教育双重制约。在生产与教育的投入上长期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之中,一旦遇到经济的重压,自然而然地选择生产生计而无力顾全教育。这是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处于低层的直接主观成因。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造成了我国农村绝大部分都是体力型劳动力,即使转往城市,也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领域,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发展。
      
      (二)科技素质贫乏与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掌握科技知识与应用科学知识使其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或者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本能力,是新农民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提高,但不明显。目前,农业科技一线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被视为稀缺资源。农民中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偏少,参加过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比例也偏低。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和初、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23.6%,绝大多数未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在发达国家,现代遥感、物理、化学、电脑、生物工程等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于农业,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民受科技素质条件的局限,还不能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依旧采用落后粗放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受小生产方式束缚。手工生产,粗放经营,导致农业产业链短、效益低和增收慢,使农民成为小生产者,遏制了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性,但还缺乏满足实际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及其完善的教育资源与保障体系。
      
      (三)经营管理素质欠缺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
      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指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的能力,即根据市场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与城市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交流等的规模和深度也与日俱增。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和调控农业生产的能力偏弱,经营管理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市场意识薄弱,不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狭小,难以适应市场风云变幻;经营管理知识与经验缺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创业竞争机遇意识欠缺,不善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更不会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反思历史,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是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严重缺乏的主要根源。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靠指令性计划安排,这种单一刚性封闭的经济体制造成了农民“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市场尚在起步阶段,农民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生产组织化程度也较低,与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培训缺位不无关联。
      
      (四)社会心理素质脆弱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羁绊
      社会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目前,农民心理素质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依附性强,主体意识缺失。在传统宗法意识和裙带关系远未消解的情况下,对等级的敬畏心理和对权威的崇拜意识,严重遏止了人性自我解放和主体意识的确立。二是因循守旧,心理素质脆弱。养成了安分守己、消极无为的落后心理,形成了封闭、保守、狭隘、自私的“农民意识”,严重限制了他们修身养性、调理情志、开拓生活、参与社会、积极进取视野的拓展和活力的进发。
      思想文化的影响是长期深刻、潜移默化的。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随遇而安世界观、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农抑商生产观、温饱第一生活观、平均主义分配观、盲目迷信文化观、终守故土乡土观、重男轻女生育观等,对农民心理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是制约农民心理素质提高的深层原因。
      
      (五)道德文明素质滞后与封建残余的侵蚀
      当前,我国农民道德文明素质与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的要求总体还不相适应。一是观念缺失。道德文明意识较薄弱,公民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现代意识都较欠缺,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二是思想失衡。重经济而轻道德,是一个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三是道德失范。进入市场经济,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下,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处于历史转型重建之中,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困惑与冲突,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农村职业教育为打造新型农民策略探索
      
      (一)更新观念,凝练改革发展新思路
      1.拓新“为农服务”理念。一是赋予办学新内涵。“将农 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改变农民面貌的新需要,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所以,“重农为农”思想不可易,培养新农民、培训农民工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只能加强,不可削弱。二是确立培养新目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当代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有本质区别。他们是农村新经济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是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者,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者。因此,良好的文化基础、必要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强的现代科技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应列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重造中国农民,建设人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2.创新发展思维。抓机遇,促发展,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特、加快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是决定因素,关键是要创新发展思维。古人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思想上求变,思路上出新,才能化危为机,与时俱进,走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这对于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克服传统“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与“以升学为本”的弊端,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聚精会神地做好农村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其次,在发展思路上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教育制度,规范管理,多元灵活合作办学,走出一条具有农村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道路;再次,在改革举措上强化质量意识,重点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防止“农”字专业不断萎缩的倾向,又要解决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还要化解招生就业双重压力与困惑等难题,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3.增强区域发展意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巨大、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必将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区域发展与统筹协调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策略,也是形成和谐教育生态之关键。对此,不仅需要宏观的构思和布局,而且需要区域的规划与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而眼下的实际却是因历史、经济、自然等原因导致我国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发展阶段上形成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已进入现代工业发展的阶段,而西部地区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转变阶段。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始终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既要有大局观念。又要有区域发展意识,还要学会历史地面对区域优势或差距,理性地采取对策与措施,走错位竞争发展和特色化办学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好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开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4.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正处在历史的转型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功不可没。但也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大趋势下,传统的滞后性和对时代发展的钳制性已日渐突出。考察农村职业教育,触及眼帘的是教育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教育设施手段简陋等尴尬,与新农民培养相去甚远。必须加快向现代化转型,使传统在现代的锻造下绽放新的璀璨,现代在传统的润泽下走向新的未来。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脱颖而出。
      
      (二)深化改革,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1.完善“合作联盟”的办学新体制。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长期形成的单一封闭“线形”的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实际需求、主体分明、多元统一、协调开放、“合作联盟”的管理新体制和机制。一是继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与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农村包括城乡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二是赋予教育机构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限。尤其是要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培养新农民和农民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职业教育(教学与科技服务)质量提升,提高办学效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是最大限度地激励社会、企事业包括家庭或个人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社会性合作办学,形成一主(政府)多元(全社会)投入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2.构建“低重心、多样化、重素质、强技能、开放式、终身化”的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破旧立新,是改革的抓手和突破口。一是根据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体系。以农为主,工贸结合,协调发展,深度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大力优化强化特色专业,积极增设市场急需新兴专业,不断拓宽专业社会服务面。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育为先、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根本,低重心、适用性、多样化、复合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的知识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和谐统一。既大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更多直接从事农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农民技术员、经营管理者和能工巧匠,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经济、充分就业、提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的新需求。三是实施质量提高工程。唱响质量主旋律,规范管理,深化改革。重点解决“三重三轻”的突出问题,即重课堂轻实践、重单一技能培训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重传统技能培训轻现代技术的教育。四是提速现代化发展进程。今日农民与传统农民在内涵与结构上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东部地区本科生回乡创业的新情况,昭示农村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以内容与方法变革的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是这场变革的根本和标志。应根据不同教育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广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
      3.强化“理论引导、依法治教、物质保证、社会支持、师资支撑”的一体化教育保障体系。反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欲又好又快发展,精神与物质保障是缺一不可的,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是加强理论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理论指导。但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缺乏系统与深度。为有效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深入开展政策调研,活跃对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城乡统筹等重点领域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和指导作用。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成功的经验。为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有关政策和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还不健全,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如要有针对性地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与权利等,提出刚性的制度化要求,形成相关的法规制度。三是增强物质条件支撑。在确保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同时借鉴合作联盟发展的思路,采用多样化合作形式,不断开拓丰富社会性教育融投资新途径,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新农民培养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在素质教育基础上致力于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但整个教育活动必须在一个开放合作互动的环境中完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性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及支撑。通过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在现实生产实践环境中培训职业技能。五是打造师资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专业人员投身农村职业教育。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现状 素质 农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