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平面构成分解重构【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健康心理重构中的作用】

    时间:2019-01-16 03:23: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的“易感年龄段”是容易造成其心理障碍的时期,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对其进行疏导、引导,进而重构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栋梁之才,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其他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人士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音乐;心理;疏导;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精神卫生年”,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防止自杀日”,这说明21世纪存在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全世界的焦点和难点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00年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00万人自杀身亡,约10-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中国约占25%,处于平均水平以上。15-34岁为自杀高发年龄段,这段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易感年龄段”。而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2001年北京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学生的自杀死亡已占非正常死亡的61.38%,1.9%的大学生有过自杀未遂行为。2007年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发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市高校87.47%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但男性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刘海洋泼熊和马加爵杀人等案件”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杀率越高;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自杀率越高;接受素质教育者低于灌输式教育者,家庭不幸和单亲家庭自杀率高,理工科大学生自杀率比文科学生高,研究生的自杀率比本科生高。
      以上资料表明,现在的部分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一个人的健康既包含躯体的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两个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ologiea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四个方面。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都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关乎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因素,而音乐教育在重构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
      
      二、疏导:减缓压力、调节情感、净化灵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生物因素、家庭环境与教育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就业因素、个性因素等,这些因素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困惑,阻碍了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而合理的音乐教育将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重构。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认为:“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辫之悦之。”这充分地说明音乐教育具有减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却是调节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净化作用”一脉相承的。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曾强调:“‘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和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的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衡,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有一个案例很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第一代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先生十分重视在高校交响乐的普及,每年都要在校园举办大量的交响乐讲座。1995年的一天,有一位女大学生因为感情挫折准备跳楼自杀,路上正好经过李德伦先生边播放录音、边讲解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的教室,就顺便进去,想听听讲解的内容再爬上楼顶层跳下去。听完这部交响曲并听了大师的讲解后,她突然想通了,不再悲观厌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真可谓“一声来耳里,万里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可见,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质上是一种感性的、趣味的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是使美的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的内在感情活动,从而使审美者产生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优美的音乐可以避免大学生的精神紧张,培养他们乐观开朗、富于朝气、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使其合理宣泄。
      有研究证明:大调表示正面的感情;小调表示反面的感情;小二度表示“萎靡的痛苦”;小三度表示“坚韧的顺爱,悲剧”;大三度表示“快乐”;增四度表示“鬼怪的有害的势力”;大七度表示“强烈的渴慕和希望”;上行的大调音阶表示乐观的、积极的、肯定的快乐情绪;上行的小调音阶表示向外的痛苦情感以及对悲伤的肯定、诉怨、对不幸的抗议……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使人更加坚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能使人无比自豪、《春天的故事》能使人看到希望、《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能使人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难怪黑格尔感言:“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三、引导:丰富知识、提升素质、凝练修养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能够有选择地接受音乐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重构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噪音和一些不健康的音乐、疯狂的音响,与人体器官共振,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造成致命的损害――听力严重下降,神经衰弱,诱导吸毒、淫乱、堕落或自杀。
      德国心理学家对乐队的调查表明:演奏古典音乐为主的乐队成员,大都是愉快平和的人;演奏现代乐曲的成员则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其中70%以上的人有严重的精神过敏,60%以上的人急躁爱吵。20%以上的人变得消沉并有失眠、头痛、耳痛、腹泻的折磨,少数人有心脏病因此,把高雅音乐引入校园,把大学生引入高雅音乐的殿堂,是建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如大连理工大学从1996年开设《交响乐欣赏》至今已有14年,14年中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超越6000人,他们的感受令人十分高兴和欣慰。
      因此,高校要创造各种音乐教育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高雅音乐的熏陶,而大学生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凝练修养、重构心理、全面发展。
      这里还有一个对“网络歌曲”的合理听赏的问题。一项最新的调查分析表明:我国网民的总用户中,有31%左右的网民是在校大学生;在上通宵网的用户中。有23%左右的网民是大学生;玩游戏及聊天的用户中,有35%左右的网民是大学生。这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网民队伍,然而,在这些网民甚至其他大学生中传播的所谓“火爆”的“网络歌曲”的现状实在是令人担忧,在传播的网络歌曲中,诸如《丁香花》等极少数确实属于“精品”,但为数不少的网络歌曲矫情做作、无病呻吟、质量低劣。
      为此,2008年12月21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以“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为主题的座谈会,徐沛东、阎肃、谷建芬、李海鹰等艺术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网络歌曲的种种恶俗之风,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老公老婆我爱你》《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等网络歌曲,他们还在现场集体签订了一份抵制恶俗网络歌曲的倡议书。
      词作家阎肃先生感言到:“我很担心自己的孙子孙女,他们现在十多岁,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东西,很顺口就能唱出那些恶搞的网络歌曲,甚至其中还包括恶搞我的作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军博士也表示:“现在很多网络歌曲过分直白地宣泄欲望,缺乏语言美,完全依赖感官刺激,作为个人表达可以理解,但在网络公共空间进行传播,是不合适的。”
      可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选择地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歌曲。是大学生建构健康心理重构的必然。
      综上所述,利用音乐教育的隐形功能调节大学生紧张、压抑的心理,疏导他们的情绪与情感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宣泄;鼓励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引导他们走入高雅音乐的殿堂,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重建大学生健康心理,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推荐访问:重构 音乐教育 作用 心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