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

    时间:2019-01-15 03:39: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人格形成,走向社会的重要过程,心理的社会化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心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社会化��
      
      一、前言
      
      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他们的需要和接纳程度,也关系到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大学生实际能力的缺乏所导致的一系列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已日益成为高校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
      
      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下、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化主要包括个性的发展,传递社会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获得这几个方面。而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 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06届大学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现并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 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 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 28.87%的毕业生则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这些数据表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
      
      三、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高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环境封闭,理念落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内容方法陈旧单一必然会使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学校为学生全力构建了超前的价值取向、理想观念,却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心理教育在教育方面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它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能客观实际地认识自己,从而找出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差距,不但完善自我,从而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大学校园文化独特性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反映着主体对象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校园中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园中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和校园精神;校园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建筑等物质形态;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思潮、文化倾向、文化热点及交流、传播形式等。随着新世纪钟声的即将敲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的特点,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社会化。
      (三)大学生自身特点
      首先,大学生正处在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尤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越来越复杂,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越来越强烈、突出,诸如: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绪、需求与满足、竞争与求稳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们常处于情感的波涛之中而不能自拔。在上大学前,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一 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且情绪不稳定;进入大学后,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导致退学、出走、自杀或杀人。心理教育能预防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疾病,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大、中专院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学生通过去心理咨询可以解除困惑、矫正认识、指点迷津,走出误区,缓解突发心理压力,稳定生活情绪,排忧解难,促其成长,事实还证明:心理教育是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项有效对策。通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对轻度心理不适应能自我调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解除部分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使学生知道失调时,如何及时寻求帮助。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的意义,坚定地选择自己追求的目标,不受外来的干扰,能促使人去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即自尊、自强、自信。其次,最近几年来,一些大学已经发生不少大学生犯罪事件、自杀事件等,已经向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切记还要对他们进行切合实际的心理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把这个环节抓好,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清醒的头脑、乐观的态度、充沛的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去,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周围环境系统的支持
      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大众媒体等,大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社会学习而习得社会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或个体,大学生受到周围环境更多的关注,这决定了他们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持,更有利于其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四、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应用
      
      (一)开展各种心理教育讲座、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心理知识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的讲座,如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开展“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重新认识自我”、“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大二的学生开展学习心理方面和恋爱心理方面的讲座;大三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讲座;大四开展就业辅导和职业去向方面的讲座。同时校内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广播等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唤起大学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营造人人关心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在大学生必修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训练等必修课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懂得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身遇到心理障碍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理性的方法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由于学习了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训练,不但做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聘任具有心理卫生知识的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因而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能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因此把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作为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是非常必要的。谈心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还能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因而辅导员应构建一组沟通的平台,如除了电话交流,还通过手机短信、e-mail等进行沟通;在网上建立班级校友录,通过发帖子的方式沟通信息;组建QQ聊天群,可以接受学生的匿名交流。同时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学生中的异常行为和思想,及时对其进行干涉和纠正。
      (四)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心理康教育要凸现主体性,组织心理社团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我教育潜能的个体,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主体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如何体现呢?在目前的实践中,主体性要通过活动体现。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体的会合处和链接点。在学校中,学生的社团活动就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契合点:面向全体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浓厚兴趣、具备相关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成立心理协会,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心理互助社团活动。实践证明,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效策略。因而可以通过成立心理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办一份心理报,播放心理电影,进行现场心理测试,开设心理素质强化班,成立心理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全面发展。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开展心语角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五)分清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大学生心理社会化教育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应分阶段有选择地开展教育。大学一年级,为心理社会化教育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培养集体观念等以便于大学生理解社会角色;在大学二三年级,注意引导大学生以社会责任、义务为中心,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思维品质和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产生的苦恼,以便于大学生认同社会角色;在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基本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道德评价和判断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可以比较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评价趋于一致,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基本上具备了社会适应能力,要教育学生增强就业意识,解决择业中理想与现实冲突,确定自我价值标准,完善社会角色,从而使之顺利走上社会工作岗位。
      (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
      由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现在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会想到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向专家求助。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调查在新生入学时由校医务处和学生处联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样一方面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可以对重点对象跟踪调查,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七)积极推广校园心理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的社会成熟是以个体对自身在社会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的。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而走上社会后,则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工作,经济上开始独立。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转变等一系列过程。一个人的言行要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就必须学习。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知识,接受锻炼,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角色意识,以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校园心理剧可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味良方,它的表演过程更具有良好的效能。它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能
      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当学生的问题难以用语言表述时,可以通过心理剧表演,让学生的喜怒、好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使他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看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挖掘出深层的情感,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更具创造性。这种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的行为以及其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要比说明、描述的方式更形象、生动,更具效力。
      2.促使学生体验角色、疏导情绪的效能
      在校园心理剧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教师的安排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增强自身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改善僵化的自我中心特点。在演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扮演多种和多重的角色,通过角色间的灵活转换和不同角色的扮演去扩充角色的经纬度。这种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己当时行为的反省,更有助于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从而融洽师生、同学等之间的关系。扮演者可以体验角色愉悦的情绪,也可以将扮演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通过所扮演的角色这一不算真实却很安全的情境表露出来,将平时积郁在心中的消极情绪、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以获得情绪的疏解。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人的语言行为对自己而言是一面镜子,在镜子中能映出自己的影子,使自我获得洞察力;同时,每个人又可以从其他成员处得到自己语言、行为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促进角色的相互理解,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紧张、焦虑、冲突以及对立的情绪。
      3.帮助学生塑造行为、改变心理结构的效能
      校园心理剧的背景一般是具体的冲突情境,这就使学生在整个扮演过程中拥有许多直接学习的机会,它可以成为辅导教师帮助学生改变行为、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如有的学生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神情紧张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内化在扮演者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扮演者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因此,一个经常扮演优秀角色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会以优秀学生自居。辅导教师可以据此让一些学生经常扮演教师所期望的角色,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变化。
      4.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的效能
      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当事人扮演自己希望充当的角色,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和心理成长。它的演出过程为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养成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理解尊重别人等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舞台,从而影响学生行为的改变,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走健康自我之路。
      因此还可以根据平时搜集到的典型心理个案,编导心理剧,并在全校公演。心理剧的编演可以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进一步加强全体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干部和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衔接,让学生作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
      (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们增加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让大家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例如开展校园艺术节等。
       总之,心理教育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周围环境的力量,合理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成功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景等.女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J].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8年2月下旬刊,24-26.
      [2]阙贵频.简论人的社会化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界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9:31-32.
      [3]蓝维.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种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3):12-14.
      [4]施敏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卷第2期,18.
      [5]刘爱红.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5.
      [6]黄爱国.论大学校园的特点与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之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15-17.
      [7]袁昌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技术信息,2008,(4):31-33.
      [8]李峰.论大学生心理社会化障碍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45-47.
      [8]郭颖.心理素质因素在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7:32-33.
      [9]曾文等.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6(4):41-44.
      [10]包中平.开展心理教育把握健康人生[J].河套大学学报,2006,3(4):47-52.
      [11]刘颖丽.浅谈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J].长春医学,2006,4(4):21-22.
      [12]赵尚欣.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56-58.
      [13]吴诚.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对策[J].德育与心理,32-34.
      [14]李瑞.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初探[J].德育与心理,52.
      [15]武光路.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J].126-127.

    推荐访问:社会化 心理 大学生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