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口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缺省策略

    时间:2019-01-15 03:34: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文化缺省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的存在造成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真空”,难以建立理解所必需的连贯结构。口译工作人员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此进行重构。以协助听众重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从而更好地理解讲稿内涵,了解异域文化。因此口译工作人员处理文化个性时,采用各种补偿手段也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化缺省;口译;重构��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合作的日益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信息网络与大众传媒在全球不断推广和普及,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业已来临。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日益兴起,口译中语言蕴含的文化因素备受重视。口译并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这一点在翻译界已达成共识。翻译难,难就难在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翻译上。它不仅仅与文化因素有关,还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则比较困难。王佐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缺省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现象。它的存在使不具备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无法构建语篇的连贯语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口译工作人员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对讲稿中的“空缺文化”内容进行重构,协助听众重建语义连贯,消除他们在听解过程中的隔阂。�
      
      一、文化缺省的存在造成文化交流过程的“意义真空”�
      
      法国释意派认为,口译是以口语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源语要表达的思想。然而,帮助谈话双方顺利地完成相互交流的任务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译者在口译的过程中还要在现场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这其中之一便是文化缺省。�
      众所周知,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有了这一共同知识和语用前提,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说自明的东西,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加以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如果被省略的内容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就是文化缺省。文化缺省的内容,又有人称为“先有知识”或“背景知识”,往往无法在讲稿中找到答案,它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图式是关于情景和事件的概括性知识。换言之,图式是一般的信息,人们生活中的一般知识。但是不属于该文化的听众常常会由于认知环境的差别,记忆中缺乏相关的图式,而碰到这样的文化缺省,从而在讲稿听解时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讲稿内信息与讲稿外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因而在话语理解上出现困难。在像口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讲话人和听众由于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不具备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自其他文化的听众则往往不知所云。所以,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阐述,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视界,让口译涉及的诸视界达到融会贯通,亦即最终完成沟通交流之重任。�
      
      二、口译工作人员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进行重构�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正是这个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和口译提供了主要的可行性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则构成了进行这种交流的障碍――口译的难题。这样,口译工作人员处理文化个性时,妥协有时就变得在所难免,各种补偿手段也是势在必行。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笔译方法的合理杂合�
      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主张以“目的论”为中心,把译者和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派学者们特别指出他们的理论也适合于口译。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对译者灵活运用各种笔译方法处理口译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启迪。结合口译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直译、虚实转化、解释等翻译方法。�
       1. 直译法。当源语文化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或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或源语文化图式在译语文化中缺省时,可采用直译法。�
      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曹雪芹,高鄂:《红楼梦》)�
      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 (杨宪益,戴乃迭译)�
      “水中月”和“镜中花”(形容女性之美)的文化图式在英语文化图式中缺省,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时采用直译法,分别直译为“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和“a flower in the mirror”�
      2. 虚实转化法。英汉双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含义相当具体或抽象,实则他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容,译者即要尽量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实际操作时不妨调出原文,发挥想象力,寻求跨文化的“对等”词语。是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即虚实转化法。�
      例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的酩酊大醉。�
      如果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表面上看似正确,可译文读者会问怎么到了星期五就会出去喝的酩酊大醉,原来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的日子。因此这里可以将Friday具体化。从而丰富原文的文化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
      3. 解释法。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心理结构、思维风格与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两种语言中有一些文化概念属于对等、对应或者基本对应,但大多数不但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而且有些概念在目的语中表达形式完全空缺。当试图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直译又不能使听众理解其含义时,可以对源语的文化现象进行适当的解释以便于听众的理解,这种方法即为解释法。解释法不但便于听众的理解,而且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韵味,是口译中处理文化空缺的好办法。因此也是移植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Don’t try to show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别班门弄斧。�
      “鲁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在普通汉语读者心中是个理所当然的技术高超的象征。但英语读者却不见得知道他是何许人也。译文中the master carpenter是解释成分。使原语信息充分再现。 �
      
      (二)归化法的合理使用�
      归化法即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此种译法的目的在于用目标文化中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取代陌生而费解的出发语表达方式。归化译法以听众为出发点,将原语的行为模式纳入听众的文化模式,使译文因其易懂而更易为听众接受。绝大多数习语都不能“以形传神”,相互对应。采取直译,对于这部分对应(大多是寓意相同,但喻体不同)的习语来说是不合时宜的。在口译过程中,最好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即在保留原语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入语中形式、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语习语的方法,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汉语习语中为“牙”,而英语习语则使用“head”取而代之。又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与汉语的“杀鸡取卵”在寓意和设喻上相同,但喻体却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将“goose”与“鸡”相互代换,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习语翻译套用方法中“神似”的特征,是一种相得益彰的翻译方法。�
      
      结语�
      口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选择性的艺术。补偿的方法同译者自身的审美观有关。因为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译文呈现何种状态同译者的审美观有莫大的联系。所以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凭借自己的审美知识,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尽力使听众欣赏到原讲稿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原讲稿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使自己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4]戎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1990,(1).

    推荐访问:口译 缺省 补偿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