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材配套光盘引发的教学问题及对策:音乐教材配套光盘

    时间:2019-01-14 03:39: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配套光盘在教学中大量使用。由此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简单的“放课”行为充斥课堂,教学失去丰富性:既定程序控制了教学节奏,师生自由受限:观看屏幕替代了实际体验,隐性知识大量流失。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定位,树立“用光盘教”的理念。充分发挥光盘的“不可替代”作用,实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使光盘为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服务,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及时升华。
      [关键词]配套光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34-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贯彻这种理念,教材编写者们为广大一线教师设计、制作了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这些光盘动态呈现了教材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数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制作课件的经济成本和时间负担,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但是,由于受光盘制作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使用光盘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据此提出几点对策。
      
      一 问题及分析
      
      1 简单的“放课”行为充斥课堂,教学失去丰富性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囿于课件设计和制作的繁难,许多教师往往想用而不可得。配套光盘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课件的大量使用成为现实。但是,事情的发展又走向了另一极端,那就是当前的数学课堂充斥着过多的光盘播放行为,以至于上课退化成“放课”。在许多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点击鼠标播放光盘,从新课的引入到课的展开,从例题解答到课堂练习乃至全课总结。教师一路“点”下去,学生则一路“看”下去,教室仿佛变成了“放映室”。在这里,信息技术既没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没有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究活动的有力工具,而是沦落为教师继续教学流程,展示预设内容的道具。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满堂放”的行为是“满堂灌”传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体现,其实质仍然是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只不过由“人灌”变成了“机灌”。这种“放课”行为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且导致了课堂丰富性的丧失,学生学得单调,学得乏味,最终厌学,甚至弃学。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光盘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资源在为课堂教学开辟新天地的同时,又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光盘的利用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如何恰当使用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智慧才得到不断地丰富,然而长期的“点击”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懒惰和依赖心理,丧失挑战自己潜能的机会,阻碍教学智慧的生长。
      
      2 既定程序控制了教学节奏,师生自由受限
      教学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借助于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种“理智的喜悦”。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养成数学素养的所在,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师生拥有思维和行动的“自由”,随时应变,机智处置。
      但是,在许多惯于播放配套光盘的课堂上,这种师生双方的行动自由被光盘预设的程序控制了。由于课件制作技术的局限,抑或出于制作成本的考量,现在的光盘在交互性能上还远远达不到“自由跳转”的程度,这就使得课堂出现诸多“受制”现象:明明想这样却不得不那样――你想停下来光盘却仍在继续,你想让学生思考,它却把结论“说”出来;你只想呈现一个场景或一些信息,问题留给学生提出,它却把问题直接呈现了。你想让学生自己读题,它却不停地广播。……教师被光盘所“绑架”,师生的自由被光盘所控制。
      
      3 观看屏幕替代了实际体验,隐性知识大量流失
      观看屏幕代替亲身体验是配套光盘及其使用中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例如,在教学 《观察物体》时,教师不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却让学生观看屏幕上的“画面”。再如,教材为了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和等可能性设计了一个“摸球实验”。教学时,教师不是准备好摸球实验的用品,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的实验,而是播放配套光盘上的“实验”:屏幕上有个袋子,内装3个红球和3个黄球,教师点击一下鼠标,袋中就“随机”地跳出一个球,从表面上看,这些行为好像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操作和体验,但从实质上看,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学生亲身合作、操作的机会,而且可能使学生对课件演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产生怀疑。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课件的工作原理是某种程序的设定和运行,当输入某种指令后,程序便会自动运行并输出结果。对于这种自动性,教师和学生是无法明白其原理的,因此光盘对于他们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黑箱”。比如,当我们在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长方形的一个面通过移动与对面重合时,移动的过程是否能保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这会引起一些学生的疑惑,而这种怀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合理的,它恰恰是学生在理性精神指引下的反应。
      就一些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内容来说,光盘呈现的场景较之于真实的场景要单薄、抽象了许多。例如,光盘上演示画三角形高的场景是:画面上出现一块三角板,然后从左侧直接移动到与三角形底边相对的顶点处停下,接着一支笔就顺着三角板的直角边自上而下地画出高。其间,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和三角形的底已经相重合,不需一点调整。这样的演示似乎能突出画高的要领,但它省略了许多诸如调整的动作和过程,而这些是学生实际画高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简略这些其实是教学的“缺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一般地说,观看屏幕较之于亲身操作、实验等活动,学生获得的经验数量和质量都不可同曰而语。隐性知识大量地隐藏于经验之中,必须经过亲身经历才能获得。波兰尼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告诉的。屏幕演示这种告诉方式比起亲身的实践来说,隐性知识大量流失。
      
      二 对策
      
      1 明确信息技术“辅助”定位,树立“用光盘教”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看,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作为教学的主宰者 (master)、作为教学的支持者(servant)、作为教学的合作者(partner)、作为教学的推动者(extension ofself)四种层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主宰者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行动都受到一定限制,他们的课堂行为比较被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可能较多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和工作原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经常表现出一些束手无策、无助的迹象;而学生则盲目相信技术,不加思考地用计算机处理自己所碰到的数学问题,或用技术的智能化功能来代替自己的推理。在这种技术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很容易被技术所替代,致使学生对技术产生依赖,对技术所产生的现象或结果缺乏数学的理解,从而让人感到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没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害。
      数学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作为主宰者的现象不仅存在甚至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因理念上的偏失,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甚至出现“没有应用信息技术的课一票否决”的极端情况。还有一些教师出于公开课作秀的考虑,为用而用,致使公开教学变成了课件展示。课件设计和制作片面追求形式的完美和技术的复杂新颖,而淡化了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更多的教师则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质理解的不到位,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技能,导致了信息技术运用不当甚至起反作用的现象发生,以上的种种不良表现在配套光盘条件下达到了极致,许多教师已将上课退化成了“放课”。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因而需要教师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随机应变,临场发挥,任何预设的“教案”、“课件”都无法包打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的天下。从课堂教学要素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的和技术的因素,它服从于人的需要,只能处于一种“辅助”的地位。人――教师和学生才是课堂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活的因素,决定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其它因素。如同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道理一样,教学不是“放光盘”而是“用光盘教”。要将光盘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来利用,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帮助他们突破思维的障碍,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光盘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教学的主宰者,而必须成为教学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推动者。
      
      2 光盘要为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服务,促进学生感性认识的及时升华
      鉴于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充分、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猜�、验证、推理、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
      在配套光盘条件下,教师首先要尽量用实际的观察、操作和实验代替光盘上的演示。尽管计算机可以模拟真实环境下的观察、操作和实验,但这终究和真实生活中的观察、操作和实验有着较大的差别,它可能“集中”地显示观察、操作和实验的结果,但它不可避免地比真实的观察缺少丰富性和真实性。像上面提到的摸球实验,与其播放光盘,还不如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摸球活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随机事件和等可能性的本质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隐性知识和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恰当利用光盘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与“观念实验”之间架设一座过渡桥梁。帮助学生摆脱对实物的依赖,使他们在头脑中浮现数学的模型,拓展想象的空间。例如,《圆的面积》中有个“化圆为方”的实验,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剪、拼等操作,此时的操作主要是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是实物的剪拼,所以不可能分出太多的份数,拼出的图形也相应地比较粗糙。继之,我们可以播放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乃至更多的份数的情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帮助学生的思维由实至虚,形成初步的极限思想。
      
      3 充分发挥光盘的“不可替代”作用,实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只有教师深刻理解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弄懂了信息技术的设计和制作原理,才能寻找到它们最佳的结合点。只有教师真正发挥了光盘所具有的传统教学媒体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深度整合。
      (1)创设情境,激学引探。光盘拥有的声、光、动画等效果较之于传统的粉笔、黑板和挂图等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向学生呈现形象具体、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光盘中的信息丰富多彩,有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有上下几千年的数学发展史,还有世界各地的数字信息。它们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索、发现。
      (2)化静为动,帮助思维。将静态的材料动态化能够将事件之间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来,例如数量增减变化、几何形体的变换等,这样就将由图表、文字或字母符号所表示的零散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弄清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化静为动契合了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思维发展规律,直观显示数量关系增减和扩缩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降低思维的难度。动态呈现几何形体的变换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表象材料,为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帮助。
      (3)化隐为显,发展空间观念。光盘中有许多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它将几何形体空间变化的过程及状态演示出来,使学生得以透视几何体“内部”的信息,使数学对象由隐而显,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为空间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例如前文“化圆为方”实验中光盘的播放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为学生播下了极限思想的种子。
      (4)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光盘上的计算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大数目的运算,减少运算时间,避免将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机械的运算上,使学生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思考机会。对于一些规律的探索来说,正是有了光盘上计算结果正确、快速的呈现,才使得探索成为可能。例如,根据前三题计算结果,直接填出后两题得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9页)
      0.3x0.3:0.33x0.33;0.333x0.333;0.3333x0.3333;0.33333x0.33333;显然,前三题如果全由学生手工计算,不仅正确性不能保证,而且会耗费较多的时间,从而影响后续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S]』b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5。
      [3]刘晓玫,刘志茜。论信息技木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和 存在的问题[JI,课程。教材,教法,2006,(2):68,
      [4]Michael Polarmy,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c1966,P4,
      [5]尚晓青,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层次分析m数学教育学报,2008,(8):93,94。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对策 配套 光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