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贫困生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时间:2019-01-13 03:2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占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占5%~10%。日益增长的贫困人数和不断出现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报道,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1.环境的影响
      (1)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一个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对个体的成长影响很大。个体在这种社会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形成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在高校贫困生的成长过程中,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等优秀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使高校贫困生形成了许多积极的心理特征,如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等,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给他们造成了严重困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过分渲染的小资文化,交织地冲击着主导文化与价值观,而且与贫困现实形成巨大落差,造成贫困生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怀疑和误解。此外,贫困形成的贫困文化也与校园倡导的主流文化发生了冲突,贫困生被校园的主流文化边缘化,成为校园的另类“群体”,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引起一系列心理疾病,埋下了产生极端行为的祸根。
      (2)经济原因
      调查表明,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拮据的经济条件难以支付昂贵的教育费用,父母尽一切所能供子女上学,而贫困大学生在校也必须靠打工来完成学业,打工和学业的冲突困扰着他们。此外,文化资本匮乏的成长环境使贫困生知识面和社会交往能力普遍落后于一般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贫困大学生则因经济贫困无法充分获得和使用更多的自学工具,从而使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激烈的竞争和择业的压力,贫困大学生既无法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资格考试提高自身能力,也不能借助父母力量联系工作,还承载着改变家庭的命运的压力,多重压力无法宣泄,日积月累,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扭曲。
      (3)同辈的歧视
      在高校里,由于贫困生的特殊生活背景使他们显得“与众不同”。普通大学生的优越感,或者有意回避,或者歧视、粗鲁的语言,使原本平等的同学关系之间产生了距离和层次。在大学生活中,许多贫困生都经历过被无端猜疑、被其他同学歧视的经历,这更容易使贫困生形成自卑和敌视的态度。
      (4)资助方式缺乏人文关怀
      由于全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许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对贫困生采取了资助措施,大大缓解了这些贫困生的生存压力。但在资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的地方,如公开催收学费,张榜公告、捐赠物品上写上单位名称或“爱心奉献”等字样做广告商业宣传。这使贫困大学生感觉时时处处在别人的注目和监视下,难以接受,感到挫折和伤害。
      2.个人原因
      (1)认知失调
      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高校贫困生对于自己的经济贫困生活形成了错误认知,如把贫困当成耻辱,羞于承认贫困,将经济资助视为嗟来之食,认为接受经济资助是人穷志短的表现,而未能完成自己的学业;把贫困当理由,不靠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而一味依赖于他人的帮助。没得到满足,就怨天尤人、仇视甚至报复社会;把贫困看成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碍,没有对待贫困的正确态度,向往享乐主义,不能忍受贫困。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使贫困生产生了偏差的心理和行为。
      (2)人格缺陷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一些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与他们的人格缺陷密切相关的。父母以不正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子女,或者粗暴干预孩子的自由和选择,采用极端的打骂子女方式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很多贫困生从小就学会了忍耐,克制自己的欲望,把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而忽视了良好个性的培养,形成多疑、自卑、易怒、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不善表达感情的缺陷人格。这种人格缺陷在大学中突出显现出来,使他们无法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延缓了人格重建的过程,无法顺利形成人格中新的行为模式和反映方式。在面对贫困时,缺陷的人格让他们无法应对贫困,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与健全资助方式
      (1)扩大资助覆盖面
      尽管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助学体系,但贫困生人数迅速增加,仍不能满足高校贫困生的需要,需进一步扩大资助覆盖面。社会应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励基金,加大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完善助学贷款的申请程序,使更多的贫困生接受帮助完成学业;各高校也应提供适合贫困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资助方式人文化
      社会各界在资助贫困生时,应注意资助方式的人文化。资助贫困生,使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成为社会栋梁是一件善事,是深受人们称赞的。但应避免炒作式的、缺乏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尊重并保护贫困生的隐私,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到物质解困的同时又不造成心理贫困。
      (3)转变资助观念
      在资助贫困生的观念上,社会各界也应有所转变。贫困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社会各界应重点培养贫困生的生存及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创办社团等方式,使贫困生在个人技能、沟通交往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终生受益。
      2.建设健康的文化环境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还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向社会化过渡的重要成长环境。学校应重视寝风、班风和校风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同学间的了解,促进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其他同学能正确对待和帮助贫困生,学习贫困生的优秀品质,也使贫困生重新审视自我,坦然面对人生的困难,建立和谐的成才环境。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树立逆境成才的榜样来激励贫困生,也可以教育其他同学。这样的文化环境既降低了贫困生的自卑情绪,也可使他们与其他大学生平等生活,共同成长。
      3.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首先,利用媒介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其次,对新生做心理健康普查和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及时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以免酿成悲剧。最后,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服务,主动进行了解、干预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状况,重塑健康的自我。
      4.贫困生的自我救助
      贫困生的解困工作要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救助来走出困境。
      (1)转变认知
      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是普遍问题,不是个人问题;目前的贫困是暂时的,毕业之后就可以得到改变的;精神的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吃苦、勤奋的美德;积极寻求必要的物质帮助,排除那种不食“嗟来之食”、“接受帮助丢脸”的错误想法;求助不是依赖,独立不意味着孤军奋战,要利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回报社会和赞助者。
      (2)通过积极参加实践来获得自尊和自信
      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投身于实践中,既可解决部分经济困难,也可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一举两得;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也可以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和完成学业的信心,用自己的拼搏来获取别人的尊重和真正的自重。
      (3)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
      贫困生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方法,如宣泄、转移来消除负面心理困惑,通过适当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走出自己狭隘的世界,敞开心扉,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和学业,获得人格和才能的全面成长。

    推荐访问:贫困生 心理问题 对策 原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