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探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

    时间:2019-01-13 03:18: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STS教育,是指以探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与社会(Serious)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将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的技术情景和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理解科学与技术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STS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情境体验、注重合作交流。在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STS教育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STS教育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来学习科学与技术,明晰它们的关系,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它注重从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多视角、全面地向学习者描绘科学世界的图景,体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及科学技术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
      2.开放性。STS教育重视科学知识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注重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现代社会的联系,强调把科学知识的讲授完全溶入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将学校、社会、企业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其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是开放的、动态的,为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互动性。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教学实施中,强调学习者间,学习者与教师间、与环境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4.人本性。STS教育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和研究,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个人生活、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它以问题为中心,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体验和实践中获得知识,体会自我的力量,进入自主、自由的学习境界,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
      5.发展性。STS教育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去,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并学习和处理科学技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带来得“两面性”。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发展观和科学观,为学生一生的生存、做人、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
      
      1.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未能摆脱 “学科本位”的巢臼,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轻视实践环节。STS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整体的系统,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多样化,使课程设置始终围绕综合性、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既以生活为出发点,又以生活为归宿,使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选取突破了学科知识的限制,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价值,体现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不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素质因素,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以“教室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为主要特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STS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和体验,强调把科学知识的讲授完全溶入相关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活背景中学习科学技术知识。STS教育注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将学校、社会、企业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堂与车间有机结合,以职业活动引导组织教学,使教学直接面向市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职业境界,在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3.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STS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注重把科技所致的社会问题纳入到科学教育中来,旨在将学习者置于科学、技术、社会公设的大环境中,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个人生活、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去,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将获得的知识结构化、重整化,为今后运用这些去了解环境、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参与决策打下基础。STS教育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生运用整体的、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4.改革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要能够较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他人的关系,要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及在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STS教育强调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兼容。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既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应社会所需、应市场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在职业教育中
      实施STS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问题探究法。STS教育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选择一定数量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或引导学生从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关的领域中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不同方位提出问题,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分析、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提高了能力。
      2.任务驱动法。STS教育要求科学教学以具体的情景问题为组织因子,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通过克服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与困难,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题探究法。STS教育强调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感受产生问题。对一些与专业技能联系紧密的内容,根据专业技能要求,结合所学内容,选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教学中围绕课题讲解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生产过程进行课题探究,从中领悟职业经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4.小组合作法。STS教育强调各学习者间、学习者与教师间、学习者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交流。教学中把学生分成3~8人的课题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或者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调查和决策模拟。学生借助于与学习伙伴或教师的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获取学习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5.实践体验法。STS教育强调将学习者置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课堂构成的复杂系统中。教学中结合所学的知识和专业实际,组织引导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如水泥厂、化工厂、纺织厂、机械厂)等进行实地观察、调查和研究,与技术人员交流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对科技的切实理解和深切体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模拟创造法。STS教育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由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制作模型或科技产品,完成规定的创作要求,让学生亲身感受制作和发明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角色扮演法。STS教育是体验真实、提升能力的过程。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协调和谐,是对当代科学教育的一种理性反思,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综合性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先进的职教课程理念武装自己,掌握STS教育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育人观,而且要不断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提高教学技能,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朱振国,张旭东.高职教育如何持续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03-01-23.
      [2]唐斌.论STS教育的后现代意蕴[J].教育研究,2002,(5).
      [3]黄晓.论STS教育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9).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探讨 实施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