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体现|西风颂浪漫主义

    时间:2019-01-09 03:18: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极为盛行。雪莱的《西风颂》借西风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渴望改变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理想、渴望新时代来临的强烈情感,堪称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西风颂》 体现
      
      1.引言
      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这样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其文化价值观念总体上属于近代人文主义范畴,但已孕育了现代文化的基因。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自我,追求自由,它是在反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讲理性讲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个性自由的反拨,而浪漫主义则竭力倡导自由思想,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现”。
      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般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蒙昧时期的人类屈服于自然的奴隶式统一阶段。(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人和自然又统一又对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另一方面自然报复人类。(3)第三阶段是理想的境界,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它的主人。[1]浪漫主义者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和谐的统一的,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认为人的热情应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在他们笔下,自然景物有血有肉,有灵有性,或是他们强烈感情的载体,或是他们品格、理想的象征。
      拜伦和雪莱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雪莱出身于贵族之家,但他从小就对一切专制、不平表现出强烈的反感。雪莱一生写了很多诗,他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信念。他给诗的定义是:“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的是诗。”他充分肯定了诗的战斗力量和社会作用。他说:“诗人的力量,不为他人左右,而能左右他人。”通过创作实践,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西风颂》可以说是雪莱诗歌中的珍品。它是含蕴深刻的写景抒情名篇,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诗人雪莱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西风形象。《西风颂》以西风扫落叶来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表达了他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主义。
      2.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具体体现
      英国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视想象的功效。无论是积极浪漫主义者还是消极浪漫主义者,他们都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达到,离开想象的运用是无法想象的。在《西风颂》中,雪莱把西风想象成“豪放的精灵,四处飞舞”,“吹走枯叶”,“卷起千重浪”。面对这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西风,雪莱想象着自己与西风融为一体,拥有西风的自由和力量,实现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未来的理想。在《西风颂》中雪莱着力描绘了西风这一自然现象。西风是力量的象征,她吞吐雷电,叱咤风云;她“激荡长空,乱云飞坠如落叶,摇撼天和海”;她“把雨和电赶了下来”。西风是革命的象征,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她“把秋气猛吹,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她“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西风是自由的精灵,风掣电驰,行马天空,她在“蓝色的天空上驰骋翱翔”。雪莱生性“高傲,飘逸,不驯”,但“岁月沉重如铁链”,禁锢着他的灵魂和思想,在尽情讴歌西风之时,雪莱不能不陶醉于西风的无限自由和力量之中。西风使他那因现实而受伤的高傲心灵得到慰藉,使他看到了希冀。他为西风情不自禁,他渴盼“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将我卷起来,如同波浪,树叶和云彩一样”。[2]雪莱借西风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追求理想、渴望新时代来临的强烈情感。
      雪莱曾对西风颂的创作灵感作如下描述:“那时是秋天,一天我于Folerence附近Arno的树林,亲眼目睹了飓风,刚开始时风的威力并不大,比较温和,但不一会就卷起地表蒸汽,下起了一场倾盆秋雨。”面对此景,雪莱充分想象,勾画出一副西风的形象。在诗的第一节,“西风”一方面是一个“破坏者”,[2]因为其将象征生命最后吟唱的“枯死的树叶”从树上吹落。但另一方面,西风又被视为“保存者”,因为其在吹散落叶的同时还播种下了孕育新生命的“种子”。诗人的这种超凡想象能力还可以在随后的两节诗里看出:“西风”此时用它独有的超然力量,将似“枯死树叶”的天空“浮云”驱散,迎接“雷雨”的到来;它摇醒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力量之大,已将其震得发抖。它声音的穿透力已使大西洋的“巨波”害怕得“脸色苍白”。到此,借助雪莱的大胆想象,以及其时空转换的写作方式,读者头脑里对西风已有了完整的轮廓。在这三节诗里,雪莱成功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从逝去的年岁,枯死的树叶到沉睡中的地中海与大西洋波浪;从陆地的树叶到天空中的浮云与海洋的层层波浪。
      另外我们从本诗里还可以看出,雪莱对自然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自然关系密切。他对自然的各个组成元素均进行了细致生动形象的色彩描述。如,在第一节里,他注意到,秋天被风吹落的树叶的颜色因其不同的生长阶段而有差异:有黄色、黑色、灰白色、血红色。上述颜色与现实生活中一致。类似的例子在第二节也有所体现:雨为黑色,闪电喻为红色的“火”――据观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中的云会小块地快速移动,这时,整个天空几近黑色。秋天是闪电频繁的季节,闪电在黑色的天幕中就犹如火一样划破天空,而此时的雨在黑幕下便为黑色。除此之外,雪莱在诗中赋予西风“摧毁旧势力的革命力量”,它带来万物重生,表达了他对英国革命的热情以及对其最终胜利的信心。在第一节里,强劲的西风将象征着“旧势力”的“枯死树叶”吹落,在这种意义上来讲,西风被视为旧事物的“摧毁者”。但西风在吹落枯死树叶时还将希望的种子播种在了其经过的所有山谷平原。此时,西风又是一个保存者形象,因为其带来了未来的希望。
      在第二节里,西风以其超凡力量,将似腐烂树叶的浮云从海洋和天穹的树枝上吹下。云朵是受太阳光的照射,海洋表面产生的水蒸气在空中积聚而成。在此“天穹与海洋”结为一体,似一颗树的形状,树叶是云朵,而连接天穹与海洋的则为树干。将浮云从树干上吹落,迎接闪电与雨的到来。闪电与雨被比作蓝色海洋表面升起的亮发。两个新生事物“闪电和雨”的形成归功于西风的强大力量。在第三节里,强有力的西风将其力量延伸至大海:它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从夏梦中惊醒,让大西洋的巨波变成细纹,一听到西风的声音就吓得脸色苍白、颤抖、继而萎缩。西风又一次用其威力摧毁了旧事物,带来了新生。
      在前三节里,雪莱借助象征解放束缚中的人们之“革命力量”,表达了他对正在进行中的革命充满热情。西风具有超凡的能量,能摧毁和消灭一切旧的恶势力,带来新希望,让整个社会重生在第四节中,雪莱使用了一些相同的句式来表达他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与决心:“如果我是……,如果我是……,如果我是……。”同时,雪莱还表达了他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感伤与不满:“我被生活的荆棘绊倒!我流血了!时间的重量锁住了我!”由此可知,雪莱对自己所处的现实是不满的,他感到了肩上所承载的负担,负担如此之重,以致他不再能够像原本的他那样生活:“桀骜不驯,轻松与自豪感”。
      在第五节中,雪莱强烈希望他变成西风,将其自己的沉寂的思想驱散,正如西风吹落枯死的树叶那样,以宣告“新生”。雪莱只想传达他对革命的希望:革命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形形色色的困难,因为象征着成功与希望种子的“灰土与火花”能且必定能通过象征革命的“西风”传播到全世界,直至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最后,雪莱用其经典的诗句对革命的成功预言,传达了他对革命的信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结语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极为盛行。雪莱的《西风颂》将自然与想象完美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在诗作中,诗人雪莱着力描写了西风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西风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毁灭旧事物,催生新事物。雪莱神思遐想,渴望摆脱各种束缚和枷锁,与西风融为一体,随风自由驰骋翱翔;渴望西风荡涤旧观念,形成新思想;西风是超凡脱俗的精灵,是旧事物的掘墓人,是新事物的代言人。雪莱借助西风的革命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决心与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J.H.Smith & E.W.Parks.Great Critics―Anthology of Literary Criticis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1951.
      [3]罗义,冯凌.自然与想象的完美融合――对雪莱“西风颂”的浪漫主义元素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总28).
      [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5]胡开宝,邓世俊.《离骚》与《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精神比较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VOL21,(7).
      [6]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7]何亚卿.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秋天主题――评雪莱的《西风硕》和济慈的《秋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VOL7.

    推荐访问:浪漫主义 西风 体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