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以学定教多方互动,,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时间:2019-01-08 03:26: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师生互动交流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向创新学习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践,阐述了以生为本树立高中化学互动交流教学观的必要性,从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互动;以学定教多方互动,深入推进课堂交流等方面探讨了高中化学互动交流教学的具体操作,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高中化学 以学定教 互动交流 学习能力
      
      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普遍存在着弱化互动、轻视互动的教学现象。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于是互动交流教学也成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教学开展得如何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性评价指标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提出“高中化学学习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的过程,具备学习的一般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学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互动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提倡互动交流教学观,对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形成新型教学模式,增强高中化学学习的科学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化学课堂互动交流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互动。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应产生的变化和对此变化作出的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师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互动,能够与各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例如在教学必修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教师应该紧密围绕以下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互动:①认识氮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人类环境的影响。②通过氮气和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通过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③知道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1)将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待充分反应后,求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试管总长度的比值?如何得出?
      (3)如何让试管中的液面继续上升直至充满试管?
      (4)若不考虑试管内物质向外扩散,求最终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师生互动……
      (二)以学定教多方互动,深入推进课堂交流。
      1.组织自主学习,体验探究,开展有效互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独立学习,体验学习的感受与乐趣。因此,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学习中的种种认知冲突,体验学习中不同角色的感受,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意识、意志、习惯等诸方面和谐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提升能力。例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的学习中,我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干电池产生电流使小灯泡发亮,电能是由什么转化来的?然后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设置如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⑴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会放出氢气?反应中电子如何转移?⑵铜片接触到锌片时,为什么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子是如何转移的?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⑷从能量转变的观点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原电池的正负极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自主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从而获得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认识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这样的课堂互动,不但体现了师生之间互动,而且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动手实验、相互交流、得出结论,就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实践精神和科学素养。
      2.深化教师指导,有效互动,提高学习能力。
      (1)有效“引”“扶”。例如教学“乙烯”,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指导学生探究乙烯的分子结构。在探究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根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和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化学性质)等。最后总结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并且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注意有效引领,思路清晰,有法可循,实现了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对于学科知识点学生也掌握得非常牢固。
      (2)及时“放”开。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学习“乙醛”,通过约二十分钟的学生自主阅读,我就请学生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只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3)有效点“评”。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例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触颇深,这样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会勤于思考,操作规范,提高了实践能力。
      (4)归纳总“结”。在学习“乙烯”后,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以后几节的有机化学学习中,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因此,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等院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这样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结”的指导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既深化了课堂互动,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问题解决能力。
      3.开展小组学习,扩大互动,推动深度交流。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高中化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突破了大班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从而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必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进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学习“盐类水解”,可以引进“小组学习”形式,让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汇报结论。
      第一组学生:我们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铝溶液和蒸馏水,向其中分别加入5滴石蕊试液,结果发现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溶液显紫色,盛有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溶液显浅红色。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硫酸铝溶液是弱酸性的。
      第二组学生:我们组观察了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温度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先各取少量氯化铵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定其pH值,结果发现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而碳酸氢钠溶液是显碱性的。
      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并且质疑,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质疑:通过以上同学的汇报可以看出: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例如:氯化铵溶液显酸性,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质疑:同学们认为不同的盐溶液表现不同的酸碱性的原因是什么呢?什么原因造成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不相等?
      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感到很难理解。我又进一步进行引导:不同的盐溶液有不同的酸碱性,那么这种酸碱性会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呢?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它们呢?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和实验,并且得出了更深层次的结论。
      第一组学生:我们把各种溶液加热后,再分别测定其pH值,结果发现氯化铵溶液、硫酸铜溶液的pH值比常温时下降,而碳酸氢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的pH值比常温时升高了。结论是盐溶液的酸碱性会受温度影响。
      第二组学生:我们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儿滴酚酞试液,结果溶液显红色。再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铝溶液,观察到红色褪去,并产生了气泡和白色沉淀。结论是两种盐溶液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而这种反应的结果也影响了盐溶液本身的酸碱性。
      教师归纳总结,深化师生互动。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可以看出:盐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也可以由于加入相反酸碱性的溶液变化,应该说这些变化是具有平衡移动性特征的。那么,在盐溶液中是不是也存在着某种平衡呢?外界条件的变化是怎么影响这种平衡的移动的呢?学生此时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本节课所做的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学生:我觉得盐溶液之所以显酸碱性是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造成的。水本身是弱电解质,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入盐之后,如果盐中的离子可以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就会打破水的电离平衡,造成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数目不相等,所以溶液就显酸性或碱性了。
      学生不仅通过自己做实验、组内讨论、实验结果的汇报和原因的分析等活动获得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获得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组内合作的能力,实现了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不动”到“动”,由“盲目的动”到“有目的的动”的转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激励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注意学生存在的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随时考虑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轻松而又有启发性,通过师生互动真正推进课堂教学。
      二、问题与思考
      由于部分教师出于对师生互动效果、进度、学生基础或自身素质等的担心,不敢放开手脚开展师生互动教学,造成目前师生互动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师生互动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教师。
      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指令、要求等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控制。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主要是服从教师的安排。
      (二)师生互动的广度不够,学生参与人数不多。
      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有些因担心教学失控而尽可能多地占据课堂时间,减少了实际互动的时间。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互动方式的单一化可能导致参与互动的学生较少或全体学生参加但感受不深。
      面对新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要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避免灌输式教学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展望今后的高中化学教改方向,课堂实效性必将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的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高考,更要面对未来、面对漫长的人生。考上大学不是终点,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要能在学生的未来事业中起作用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师生互动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互动中推进教学,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涛川.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手册[M].金版电子出版社,2005.
      [3]袁维新. 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4]冯新平.化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学,2008,(12).
      [5]陈廷俊.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探讨[J].化学教与学,201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互动 多方 能力 提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